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给中小学生减负。2018年末,由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重磅出台,剑指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对各方落实减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随着校外培训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多学生既要上“校内”课,还要上“校外”课,“减负”变成了“转负”,引发广泛关注。按说政策已达到“史上最严”,各方减负的决心也足够大,而减负的效果依然不是很显著。原因在哪?如何破题?这次会议切实给出了答案。
首先,校内“加”上去、校外才能“减”下来。这次会议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会议同时强调,“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这些要求和举措,内外结合、疏导并重,不仅为减轻学生负担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其次,为学生“减负”需要多方自我“加压”。加强改进教育工作,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同样,减负要抓出成效,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各地在制定“减负”方案时,可从三个方面“增负”。一是政府部门要“增负”,进一步净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学校和老师要“增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夯实教育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家长要“增负”,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减负政策的落实,主动转变应试教育思维,为孩子营造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此外,在教学“提质”和“增量”上做文章。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给学生减负并不是降低课程标准,而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前提。一方面,向课堂要效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差的学生“跟得上”。另一方面,向课后挖潜力。重视“三点半”难题,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保障课后服务开展,让“弹性离校”成为“刚性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场地、人员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家长无后顾之忧。
“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减负”问题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成功破解中小学生减负困境,让人民群众都满意。(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