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莫让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
2021-05-25 08: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石川  
1
听新闻

5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这是中央深改委会议首次就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作出重要部署,令人眼前一亮。无论“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还是“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特别是“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都让人精神一振、心头一暖。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公众期待,也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然而,一些人或机构却把教育的公益属性异化为利益属性,只见利益不见公益,只顾着商业营销、产业操盘、资本运作,而无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使得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不相契合。

尤其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蒙眼狂奔,乃至脱离正常轨道。这主要体现在过于追逐私利,变着法子从家长口袋里掏钱,以培训之名行敛财之实,硬生生把教育变为来钱快、来钱多的暴利产业,既背离了教育初心,也污染了教育生态,令人忧心忡忡。如此种种,不是把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吗?

逐利产业与良心行业无法真正“兼容”,不容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关键是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正所谓“骑自行车是到不了月球的”;还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锯箭疗伤式的思路更是行不通。当前,重中之重是把因果链搞清楚,把责任链理清楚,把新的路径划清楚。

毋庸赘言,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吃香”,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不少机构汲汲于炮制教育焦虑,比如鼓吹“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搅得家长心神不宁,乖乖入“坑”。最终,慌了家长,苦了孩子,乐了培训机构,乱了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确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比如可满足家长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内“吃不饱”或“跟不上”,抑或为了发展孩子的音、体、美等特长,便很容易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此外,有的校外培训机构还能为家长提供“三点半”课后服务,免除孩子早早放学却无人照顾的后顾之忧。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功夫在“校内”。既然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一些孩子“抱着水缸喊渴”,学校就要呼应这种合理诉求,正如此次深改委会议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至于有些孩子“跟不上”,则需要学校“开小灶”,有针对性地帮扶,不让孩子掉队。

多年以来,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特长,学校有责任正视这种呼声。不久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美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基本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让学生有欣赏美、体验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艺术特长。这一倡议,深得人心。此次深改委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培养学生特长,一举多得。

总之,不能否定校外培训机构的正向意义,更不能容忍校外培训机构造成的病灶性问题。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必能逐一瓦解这条灰色利益链。当然,这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有关部门要出重拳,也要握指成拳,彰显协作之力;要治标不松劲,以治标促治本,而不是见好就收,止步于“雨过地皮湿”。

“绝不允许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国家、民族前途,一头连着孩子成长、成才。哪里出问题就从哪里着手解决,哪里存在短板就从哪里补起,“破”“立”并举,方有标本兼治。全面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把孩子培养成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孩子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为民族复兴贡献更蓬勃的力量。(王石川)

标签:
责编:袁中江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