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提升城市末梢治理“灵敏度”
2021-03-24 10: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 陈立民

南京玄武湖边一处30多层的双子楼,楼顶被建设两层总面积24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此事被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玄武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很快发布通报,表示将依法予以拆除。

这则通报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回应。比如,违建面积为2400平方米,而非网传3000平方米;违建主体是开发商,而非32楼业主;违建首先应由当事人自行拆除,在违建当事人无法自拆情况下,将组织专业队伍依法进行拆除;等等。虽然仍有人质疑通报并未明确“什么时候开始拆除”“什么时候拆除到位”,但此事既已进入公共视野,又有执法部门的明确表态,相信很快会有实质性动作。但这一事件折射的舆情民意,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反思和警醒。

近年来,从北京人济山庄小区楼顶的“山水园林”,到山东德州某住宅楼楼顶的私建游泳池,一处处“最牛违建”对城市形象和相关部门的执法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而拆除这样的巨型违建,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引发的公众情绪波动,更需引起重视。这些“空中别墅”就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相关法规屡屡沦为“空中楼阁”,症结究竟在哪?

屡禁不绝的楼顶违建乱象,折射出城市治理“不够灵敏”的通病。要么“见事迟”,管理的触角未能延伸至城市“神经末梢”,对城市上空“看不见的楼顶”缺乏有效监控;要么“反应慢”,发现问题之后,未能果断予以解决,以致小违建变大违建,直至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重视和行动起来。这其中,可能有“选择性执法”问题,可能有懒作为不作为的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部门沟通不畅甚至推诿扯皮,造成该办的事久拖不办。试想一下,2400平方米的违建,如果早在开建之初就被及时发现,或在被居民举报之初就果断处理,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得多。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重在防患于未然。很多城市的堵点和痛点,往往在于有关部门的“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预防或破解此类顽疾,应把提升末梢反应的“灵敏度”视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见危于未萌,避危于无形”,时时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和如履薄冰的谨慎,才能“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和谐、更宜居。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