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有两则新闻引起科技界关注。
一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专家分析认为,这一评价指数中,中国创新质量得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论文影响力。
二是,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的通报》,披露9起涉及购买论文、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套取财政科研资金的违规案件处理结果。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以终止承担的国家项目、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追回科研奖励资金等处罚。
两则新闻看似没有必然联系,实则存在逻辑关系。学术论文作为科技研发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其规模和质量是衡量研发活动效率的两个关键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创新要素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创新发展,展现出高质量的科研产出能力。公开对论文造假等学术腐败行为的严厉惩处,则再度彰显国家对科创领域浮躁学风和急功近利行为的零容忍。
最近公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研发经费突破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9万,稳居世界首位。创新要素规模的快速增加为创新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居世界第1位……各项主要创新指标显示,中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在加速迈进国际第一方阵。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仍有较大差距。前述统计公报显示,当前,中国人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世界排名最快,但英美德法论文产出规模仍为我国的2倍左右,产出质量则是中国的2.5-4倍。尤其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的论文造假、买卖、粗制滥造等行为,是对科技创新最大的伤害,不仅阻滞科技创新步伐、浪费财政资金,还严重败坏学术风气、影响国家科研总体声誉。
防范和惩治科研造假,一方面,亟待破除“做一百次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必须用好德治法治手段。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内核。创新,因创而新,只有创才有新。而“创”,意味着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必须钻研不息、突破不止。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保守主义回潮,逆全球化趋势引人担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被人“卡脖子”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唯有进一步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引导科研工作者珍惜学术声誉,恪守科研规范,坚守诚信底线,强化科研担当,树立起创新驱动中的“学术荣辱观”,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