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全民哀伤。2019年12月13日,我们迎来了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警报将再次响彻南京,提醒我们要牢记国殇。同样的警报声,在1937年的冬天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那是血与泪,是苦难与死亡。南京城破,警报长鸣,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屠杀惨案,无数同胞冤死于屠刀之下,直到今天都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伤。
三鸣三停,长吟浅唱。警报声没有变,但这片土地却发生了巨变。曾经伤心地,今日幸福城。今天的南京正在把“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今天的南京人民正自豪地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线。南京是江苏、全国的缩影,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人民生活安康,蒸蒸日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和平生活理所应当,民族苦难成为了历史,它写在教科书中,刻在纪念碑上,却不会常驻心头。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忘记和平的宝贵,也是对历史的背叛。今天的警报声,是勿忘国耻的警醒,更是守护和平的宣言。
十字路口,中国担当。当二战的硝烟落下时,和平并没有真正到来,世界迎来了冷战这个“没有和平的和平年代”。当苏联解体冷战落幕时,和平也没有真正到来,恐怖主义、分裂势力对全人类构成威胁,地区热点层出不穷。特别是今天,随着西方国家发展和治理问题的暴露,民粹主义、排外思想不断抬头,一些国家逆势而动,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展现了大国担当,成为守卫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
凝聚心愿,和平共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中华文明认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就连汉字中的“武”,也是一分为二“止于干戈”。因此中国人深知,共同发展才是守护和平的最佳方式,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拿出了“一带一路”方案,帮助落后国家地区发展,以共同发展夯实和平的根基。
和平发展,共创未来。国家公祭日凝聚人心的力量,来源于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仇恨的延续。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仅呼吁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也呼唤人类大同、世界和平。国家公祭日活动中,和平是闪耀的主题。“紫金草”和平行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活动、“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平之夜”接力诵读……“10万+”的留言,写在纸上有近800公斤,这份沉甸甸的心愿令人动容。“千万+”的搜索,背后是全民的关注,这种真善美的目光令人振奋。有这么多热爱和平的可爱人民,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在国家公祭日里凝聚起全民族守卫和平的磅礴力量,是对遇难同胞和牺牲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