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为了提升基层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帮助基层干部减轻负担、扫清障碍、添足动力,各地都交出了“特色答卷”。有的地方采取统筹、合并各项检查的方式,提高了检查效果;有的地方转会风、说要点,节约出了许多办事时间……这些都是做“减法”的生动实践。
然而,仍然有一些地方口头喊着为基层减负,实际压给基层的负担一点儿都没减轻。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通过不给文件编号的方式减少文件数量,营造出减负假象。减的不是负担而是文号,这种掩耳盗铃的“假减负”,反映出基层减负面临的政策梗阻问题。将减负落在实处,关键还是要破除上级机关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打通减负路上的“中梗阻”。
打通减负路上的“中梗阻”,需要上级机关广开言路、换位思考。为基层减负,应搞清楚基层负担的根源。基层工作普遍存在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材料多、迎检多、汇报多、问责多等问题,但具体到某个地方基层,当地基层干部的痛点、难点是什么,恐怕不是拍拍脑袋就知道的。基层干部不仅应是减负的“受益者”,也应是减负过程中的“贡献者”。此外,也可开展轮岗交流,让市县一级的干部到基层中去,以更好地把握基层工作重点,并亲身体会到基层的不易,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打通减负路上的“中梗阻”,需要上级机关自我加压、提升专业性。基层的一些负担,源自上级的不专业。例如一些上级部门把自己定位成“文件中转站”,读不懂政策、吃不透文件,只管一股脑儿地把文件转发下去、把问题抛给基层。一些上级机关干部专业水平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基层工作,导致基层接到工作任务后“一改再改”,一组数据“反复填报”,效率低下苦不堪言。真减负,离不开各个层级的干部精于本职、形成合力。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弯下身子去基层学习调研,做到业务精通、术有专攻,真正理顺基层工作,在工作指导和业务对接中有的放矢。
打通减负路上的“中梗阻”,需要上级机关深入研究、科学考核。考核过多过细、强调台账整齐、强调工作留痕,表面上看是对基层严管,实际上是对基层缺少信任,对基层工作缺乏了解。真减负,要求上级机关拿出“自己尝梨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查看实效,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多些信任、少些任性,多些科学、少些空想,让考核压力真正落在干事创业上,而不是上报指标的“大考”上。
要杜绝各种“假减负”,不能逢会讲讲、应付差事、我行我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都应自觉消除基层减负链条上的梗阻,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精准发力以革除积弊,切实把基层负担减下来,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谋改革、促发展、抓落实、解民忧上来。(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