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然而,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以调研情况、解决困难、宣讲政策等名义召开的各类会议,动辄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由于会议定位不精准、议程设置不合理,企业负责人“参会”变“陪会”。(5月16日,中国新闻网)
据史书记载,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采到一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此为“康熙不取灵芝”的典故,读完这个故事也是让人深受触动,“益于国计民生”才是真的祥瑞。
其实,陪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原本为了改善营商环境而采取开会的方式进行商议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聚合众人的智慧,取长补短,自然能够让问题得到解决,只是初衷虽好,落实上却走偏了,说到底还是不利于国计民生。
虽然主题是为了改善营商环境,但是因为会议的定位不精准、议程设置不合理,企业的负责人去参加会议其实只是充当了一个摆设,当了一个陪衬,根本就没有他们多大的事儿,自然也就从“参会者”变成了“陪会者”。
这样的形式主义会议一旦开起来,就会成为一种常态,长期要求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他们自然花在经营企业上的时间就少了,对于他们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打算聘请高管专门“陪会”。
不难看出,这样打着改善营商环境为“幌子”的会议,不但让这些企业厌倦、厌恶,更是增加了他们的成本,还未能为他们带去好处,就为他们带去了一大堆的麻烦,这显然并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成为了企业的新负担。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形式主义是思想上的“软骨病”,要消除这种以开会落实工作的方式,还是需要政府转变服务态度和方式,变企业参会到政府入企,让政府当好“店小二”,才能够实现精准、务实的帮助,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婧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