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除了“哈哈哈”,我们还可以说点啥
2019-04-10 09: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中国青年报社日前做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习惯用固定的句式。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很多年轻人依赖网络用语,表达高兴时只会说“哈哈哈”。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26岁月薪过万,却买不起车厘子”的爆款文章,把“××自由”变成一个网络热词。继“车厘子自由”之后,又出现“香椿自由”“山竹自由”等,创造了一个“××自由”体语言风潮。而“且行且珍惜”“丧”“蓝瘦香菇”“真香”“佛系”“官宣”“都挺好”等词,也曾一阵风地出现在各网络平台和人们口中。

  很多自媒体特别是精于炒作的网络推手把受众心理学玩得炉火纯青,非常热衷于“造新词”。一些本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和现象,似乎只要盖个“新概念”的戳,就能完美迎合、挠到人们的“痒点”,产生无数篇“10万+”爆款文章。当我们席卷其中并不自觉传播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所谓的“跟上潮流”只不过是置身于别人精心设置的传播程序,而这些接连泛起的流行语,正在不知不觉消解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鲜词汇不断涌现,年轻人也乐于接受和使用,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一个词“火”了以后,常引发“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表达和大范围快速“病毒式传播”,很多自媒体想尽办法贴上来“蹭热点”,哪怕“蹭”得生硬尴尬,哪怕词汇本身空洞浅薄。一言以蔽之,人们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一种“存在感”“认同感”,唯恐自己被世界遗忘、被时代抛弃,浑然不觉已陷入“流行庸俗化”的窠臼。

  对网络热词予以盲目推崇和批量复制,短暂的喧闹之后,留下的通常是空虚和荒芜。这些缺乏营养的语言闯进我们的眼睛耳朵,渗透我们的生活场景,时间长了,只会让人更加“头脑空空”“不善言辞”,深度思考更无从谈起。

  语言文字的发展流变,总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我们一方面尽力去理解某些网络热词为何得以流行,另一方面也应该相信语言的“自我净化”能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流行”的大江大河中主动积淀淘出金子,别放任自己沉溺于其中。(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