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都没摸过,孩子四五岁就报了“编程班”;为参加编程竞赛,家长带着孩子全国各地奔波……最近发布的《中国少儿编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0月,少儿编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0亿-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50万。“编程热”愈演愈烈,大有成为又一个“全民奥数”之势。
对照“奥数”,少儿编程班仍透着“熟悉的味道”:打着“锻炼思维模式”“提高逻辑能力”旗号的培训机构,抱有挖掘“技术天赋”、抢抓名校“敲门砖”想法的家长,佐以“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绝不能落后”的调料,浇上注入编程培训机构的逐利资本这碗热油,炒出一盘香辣辣的“编程菜”。“编程从娃娃抓起”,这话当然有道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各国都重视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问题是,学习少儿编程一旦与“升学”“择校”挂钩,渐渐就失去原来的纯正滋味。
“不懂编程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学会编程将获得加分特招”,“编程热”之所以变味,编程培训机构的营销宣传自然脱不了干系,但家长的“起跑线焦虑”同样助推“编程热”升温。在“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我家孩子就要跑得更早、更快”的“剧场效应”影响下,从英语、乐器、奥数到现在的编程,从违规补课到超纲、超前教学,从疯狂早教到低龄留学,这么多年来,“起跑线焦虑”此起彼伏,挥之不去、无处不在。
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愿望,一些家长把自己应对社会变化的恐慌和身处激烈竞争时代的压力,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催着孩子一路快跑。但也要看到,“起跑线焦虑”的长期存在,也源于国内应试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强化的倾向。就拿编程培训来说,明明有奥数的教训在前,有些地方为何仍把编程纳入中考特招范围?考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变成一个激烈的“跑场”,这样的道理应该不难懂。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谓“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一味驱赶着孩子在更早更快的道路上狂奔,换来的可能是人生成长的不可持续。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倒挂”现象,基础教育是厮杀一片,高等教育则自由放任,这种竞争过分前移的做法,对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学习韧性都造成不小的潜在伤害。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线”,那也当处处是“起跑线”,与其不断把“起跑线”前置,倒不如教给孩子面对竞争的勇气、智慧以及平和心态。人生的路很长,而且不止一条,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蔓延的“起跑线焦虑”,正在让教育异化成一种财力的比拼、时间的消耗,不能听之任之。期待“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机制得到根本性转变,期待各种名目的课外培训不再与升学挂钩,期待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教育机会更平等,期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形成良性互动……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到开启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们在“代码世界”里有的是好奇和快乐,而不是焦虑和压力。(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