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岁、贴福、扫尘、包饺子、写对联、迎财神……这个新年,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年俗,并没有“闪退”。在互联网的大舞台上刷足存在感,呈现了极高的“出镜率”。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当传统年俗遇上新科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焕发了年轻的生命力。
网里的年俗,更火。13座城市、40个城门共挂春联,互联网直播……“城门挂春联,江苏开门红”活动引发了全国关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年俗中最具文化味儿的。古往今来,年俗文化贯穿了千年的中国史,成为文化的图腾和精神的寄托。春联从家门口走到城门口,又登上了互联网。从小幅春联到巨幅悬挂,经过积淀和升华,这抹靓丽的文化底色,吹响了新一轮文化开放的号角。
网里的年俗,更酷。“江苏年俗探寻之旅”,以H5答题为形式,衬托年味儿又涨了知识,内容形式都“配齐”。真正的年俗并非浮于表面,人们对年俗的理解和参与感,在指尖轻触屏幕的瞬间,绽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网里的年俗,更潮。大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将贴春联、包饺子、剪窗花等传统年俗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视频网站以团圆饭、说年俗为热词,推出微视频。对于年俗文化遗失的焦虑,大电影、小视频,这些更被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逐步走到台前,让年俗从被关注到被热爱。也让年味儿活起来,动起来。
一个个年俗如同一粒粒微小的文化因子,在大力倡导文化引进来的今天,正悄悄穿上新衣,奉送给了我们一道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大餐。
年俗,要守得住,更要守得好。“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这是总书记在新时代赋予互联网+文化的新内涵。新年伊始的年俗文化,也正搭乘互联网快车,以更鲜活,更富时代性,更有生命力的姿态,成为一年之初最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