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古老“字与词”,激发中西方新认识
2018-12-21 09: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字与词:跨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文学艺术概念与术语”国际高端学术研讨会12月17-19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法国、德国等地的9名欧洲学者与14名中国学者进行了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与欧洲古老的“字与词”的迷人魅力与当代启示。

  众所周知,西方“言必称希腊”,古希腊的“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在西方传统中占重要地位。而中国的“小学”传统,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在内,同样拥有悠久传统。研讨会上,专家们面对中西方不同的思想传统,对比了西方“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和中国“由字以通其词”的传统,提出了双方在当代的创造、翻译中如何进一步交流的建议。

  我们如何以当代的眼光来打量中国古老的汉字?从“美”“象”“平”“兴”“道”“经”诸字,直到《文心雕龙》中的“练字”篇,均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教授说,“美”的含义具有多重解读,有“羊大为美”说、“羊人为美”说以及“羽饰”说等各种说法,总体来看都体现了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比如“平”字,公平正义、天下太平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南京师范大学朱崇才教授解读说,汉字“平”的本义,讲述的是从水流之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叙事,“以水为平”的中国建筑营造方式的意义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不仅仅是美的,它更提醒我们关注的是汉字与中国人心灵之间的深刻关联。”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认为,“象”在文艺批评、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这与汉字 “图象先于声音”的特点有关,也沉淀着中国人的思维结构。“象”是在“一”的“本质直观”基础上,形成的万物之“象”。由此,他讨论了“象”在心灵中的四次诞生,并讨论“形”与“象”、“观”与“象”的关系,最终研讨了“象”“像”“相”之关系,以“相”在“象”中,显示了“象”涵蕴的哲学内涵。

  尽管中西方的“字与词”具有多重对话的可能,但是目前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逆差”也的确存在。巴黎高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米歇尔艾斯巴涅教授说,中国著名的《文心雕龙》所涉及的观念实际上运用范围远远超过文学本身,而另外一位著名学者王国维,他以“诗”论“诗”的方法可以为西方文学批评借鉴运用。但是尽管《文心雕龙》和王国维已被翻译引进到西方,但是西方学界关注度较少,这是十分可惜的。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情况,他提出“关于制定中欧批评理论词典的计划”,“这一项目旨在在亚洲与欧洲之间实现真正的沟通与联系,使之相互阐发、丰富和影响。”

  “字与词”的背后沉淀着的是各国文化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当前文化交流异常活跃,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三个词:“多元文化”、“文化间性”和“跨文化”,我们怎么理解它们?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指出,这三个词有很大区别:“多元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同时并存,承认差异和平等;“文化间性”是指不同文化的相遇,建立某种对话关系;而“跨文化”则是利用共存,突破文化界限,是改变传统和现有文化、创造新文化的社会现象,它不是意味趋同和混一,多样性依然存在。

  跨文化的交流背后,立足点是发展好本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学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丁国旗指出,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经在德国文化荒原时代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其目的是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当前,资本在全球化流动,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自然也扩展到了全世界。不过针对当前的现状,丁国旗指出,“我们对世界文学要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当务之急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好自己民族的民族文学。”(顾星欣)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