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重视涵养“不逾矩”的能力
2018-11-22 15: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庆传  
1
听新闻

  最近,因为发表不当言论,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受到了舆论的批评。尽管他很快就承认了错误,并且专程到全国妇联机关向女同胞表示道歉,但网友还是感到愤愤不平。有报道称,事件发生后新东方市值3天内蒸发了9亿美元,其他负面影响则更是难以估量。

  这一事件,催人深思。有人说,俞敏洪发表的不当言论,属于即兴演讲中的“口误”,是无心之过。其主要依据是,俞敏洪性格坦率,个性张扬,演讲一般不念稿子,尽管不够严谨但生动活泼,偶尔出现一些“口误”在所难免。问题是,俞洪敏所讲的绝不仅仅是个别词语的“口误”,而是观点的偏颇,词句可以有“口误”的说法,观点的错误则很难用“口误”来解释。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演讲中的一次“失误”,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更多的潜在而尚未暴露的“失误”,甚至仅仅是“冰山一角”。对公众人物来说,反思这次事件,恐怕更应该反思造成这次事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偏差。

  孔子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叫“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说,一般的人如果不约束自己就从心所欲,结果很可能就会犯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教育长期熏陶的“心”往往是不受约束的,甚至是贪婪的。孔子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自我教育和训练,道德规范的要求已经内化于心,“心”已经驯化为一个符合各种规范的心,因而即便从心所欲也不会犯错。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完全符合法律、法规、道德等各项规范的要求,那么,即便再随心所欲,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往往也不会太出格;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一不小心就“出了格”,则“不逾矩”的问题恐怕远未解决。

  说话演讲如此,做人做事也一样。要想一时“讲得对”,关键要一直“想得对”、平时“做得对”。有的企业家出了岔子后说,哎呀,对不起,一时失言,冒犯了大家,请原谅!可是,如果平时就加强内在的修养,平时就真正把客户当了上帝,就可能不会出这样的岔子。有的干部犯了错误被查处后悔恨交加,声泪俱下地说:“做官做到我这个级别,几乎就没有监督。”言下之意,自己犯错误完全源于组织放松了监督。有的干部犯了错误后抱怨自己被“围猎”,抱怨不法商人居心叵测。这些,都提醒我们应该健全监督、营造环境。但换个角度看,连小学生都知道不该拿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不是自身心存侥幸,漠视法纪,又怎么可能犯错误?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自己足够硬气,能够做到廉洁自律、百毒不侵,又怎么可能被围猎?

  自己出岔子,根本的原因还是思想深处出了岔子。东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妇孺皆知。杨震能够清醒拒绝下属的礼物,正在于他的内心达到了“不逾矩”的境界,有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约束和外部制约是监督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对于个人尤其党员干部来说,要重视涵养“不逾矩”的能力,慎独慎权慎微,注重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努力把法律、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主流价值的要求转化为思想的认同、内心的自觉,在心里筑牢防腐拒变的坚强防线。有了这样一道“隐性防线”,不管是说话著文,还是做人做事,即便“随心所欲”,没有外部的监督,也能够守正持中,防患于未然,而不会出岔子、栽跟头。(刘庆传)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