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年满六岁的时候,有人开始拒绝朋友圈了。
“朋友圈”这个最初被设计为“分享生活点滴”的功能如今变得日趋多样,人们耗费在朋友圈的时间逐渐增长。
在这波浪潮下,有人如鱼得水,乐在其中;但有人却选择了拒绝,他们不再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或者是对热点事件针砭时弊,你只能看到他们偶尔点赞,点开头像,发现他们已经许久没有发朋友圈,或者仅三天的朋友圈显示可见,沉默成了最明显的群体特征。
但朋友圈的沉默并不绝对代表冷漠,它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或个性化或是群体特征。
原因一:朋友圈社交语境的消解
人的社交需求是动态性的,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或者常住地迁移,人的朋友圈也会不断地迭代和扩大。人们会基于不同圈内好友的身份构建一套特定的范畴、经验与自我呈现的认知,形成特定的社交语境。比如在同学聚会时大家侃侃而谈、觥筹交错,但是当老师加入到同学聚会中时,氛围会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因为在不同的社交语境,人的自我呈现方式不同,而其他语境的范畴、模式也没办法适用于新的语境。
然而微信的好友来自于多个朋友圈,社交语境不同,微信朋友圈功能不能够让人们灵活地切换语境,在不同的语境展现不同的面貌。微信朋友圈中的“标签”功能尝试弥补这个缺陷,让用户分享不同的朋友圈给不同的群体;但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标签分类”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准确和令人满意。
当“微信朋友圈”中人越来越多就会出现语境消解(注释:“语境消解”,用以代指给用户带来“矛盾、不确切、误导性语境线索”的数字社交语境),“微信朋友圈”中的人员构成模糊,范畴模糊,相处模式模糊,最后可能导致用户逃离这个语境。
原因二:自我呈现与身份焦虑
走入职场的人几乎都需要自我形象的管理。发朋友圈不仅仅是表达情感,也是一种自我呈现,通过转发深度推文,展现精英气质;发布出国旅游的图片,展现有钱有闲的生活等。
研究表明,朋友圈中强关系联系人(家人朋友等)越多,朋友圈的印象管理程度越低,也就是说,朋友圈中熟悉的人越多,发朋友圈越不会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强关系联系人不会因为你发布的内容而改变对你的印象,但与此相反的是,朋友圈中弱关系联系人(公司同事或者领导等)越多,你越会刻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塑造某种人设。
但,有人设必然就有人设崩塌。
身份焦虑在朋友圈的直接体现为不愿意发布和自己人设不相符的朋友圈或发布朋友圈之后的焦虑情绪;比如拒绝发布旅游朋友圈,担心上司认为自己不努力工作。
人们乐于在朋友圈中展现最完美的形象,但又焦虑于如何维护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不少人选择少发朋友圈或者退出朋友圈或者选择其他的小众社交平台发布图文,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快乐。
原因三:虚拟社交冷漠
虽然文章开头提到了朋友圈沉默并不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厌倦于虚拟社交的人大多数会保持朋友圈沉默。研究证明,现阶段的微信社交不仅不能够替代现实社交,而且虚拟社交使用频率越高,现实中互动越少,孤独感越强。
虽然微信上朋友圈每天有无数更新,可以浏览到所有亲近或者不亲近的朋友的动态,收到过载的信息,给人一种每天都被所有信息簇拥、深处交际圈中心的假象,但是长此以往,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到的只是朋友们选择性“公开”的动态而已。
当两个人缺乏朋友圈点赞之外的深入社交的时候,双方交际圈会相应分离,也会变得渐渐不再关心对方的动态,对朋友圈的内容不再关心。
潮起潮又落,朋友圈这个象征社交世界最热闹的地方,却在新世纪的某一天成为“孤独”的代名词,它变得安静又沉默。这让我们反思,当一款社交产品无限延伸覆盖我们几乎生活全部的时候,它还是当初的那个朋友圈吗?(罗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