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读懂高校强制性锻炼的用心良苦
2018-09-26 10: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原本用于其他课程的“第十节课”(16:45~17:30),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浙大还自行研发了一款“体艺APP”,用于学生锻炼时记录打卡。每学期每名学生要跑满48次,每次的有效距离为:男生超过3.5公里,女生超过2.5公里,才能拿到此项目的满分。(9月25日《钱江晚报》)

  很明显,此次浙大体育课改,不仅课程加码,而且“强制性”也升级了。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变化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无疑,这是为了学生好。虽然有点“强制性”,但笔者以为,培养锻炼好习惯,强制一点也无妨。

  强制锻炼,是为了健康多一点。当前,大学生体质状况并不容乐观。据最新《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均势,大学生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约提高2%~3%。提高大学生体质,锻炼是良方,而要促使大学生加入锻炼队伍,仅靠自觉远远不够。

  强制锻炼,浙大并非首例。如,清华大学实行不掌握游泳不能毕业的规定;又如,广西大学农学院从这个学期开始要求学生6时40分开始参加晨跑;再如,西南某高校要求大二和大三学生每学期必须累计完成至少100公里跑步里程等。“强制性”当前,虽然一开始之初或有学生“勉为其难”,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又何尝不受益匪浅?

  强制锻炼,严管中也有厚爱。作为学子,应读懂强制性背后的良苦用心。以浙大体育课改为例,学校公共体育与公共艺术部现有体育教师64人,开设36个专项课程,127个教学、训练和辅导课程。学校精心准备课程,尽可能创设条件,大力强化过程监督等,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切实加强体育锻炼。试想,如果不强制,学校岂不更省事?

  虽说大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不要将其定论在体育锻炼上。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不代表大学生不要遵守制度,不要任何约束。哪怕工作以后,遵章守纪与思想自由并不冲突。所以,在“强制性”锻炼面前,且慢些吐槽,别急着为懒惰找理由。就如浙大“跑步打卡”既没规定过远距离,也没规定过快速度,男生超过3.5公里,女生超过2.5公里,每学期跑满48次就满分,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养成好习惯罢了。

  正如浙大物理班新生倪同学所说:“其实跑2.5公里也不像想象中那样恐怖……习惯跑步以后,我觉得每天都过得更充实了。”值得期待的是,当习惯成自然,变被动为主动,必将有更多大学生理解并坚持学校的做法,也必将有更多学生养成健身好习惯。(文心衣)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