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因办签证需要准备固定财产证明材料,62岁的李乃甫发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上自己的名字错了一个字,“甫”写成了“浦”。然就是改正这一个字,却让李乃甫老夫妻两人在20多天里累计往相关部门跑了不下15趟。连日来,河南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村民李乃甫坎坷的“改名之路”,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当地干部“红了脸、出了汗”(见8月24日《工人日报》)
为修正一个错字,让群众用时20多天,往相关部门跑了不下15趟,这样的办事过程,实在是把群众折腾得够呛,而“最多跑一次”的“口号”却也是只落在了纸上,落在了口头上,却并没有让群众感受到“最多跑一次”的效率。
从“甫”到“浦”,看起来只是同音字的错误问题,而这个错误往往是因为当初的工作人员不细致,而群众又未认真核对造成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帮助,而不是等群众来了还要跑来跑去。
“改名之路”也是检验政府服务群众工作的“试金石”,从这长时间地跑来跑去可以知道,群众改名的过程并不高兴,对服务也并不满意,这样的“跑断腿”依然是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症结。
要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需要政府真的下真功夫,既要简政放权,也要让政府工作人员主动履职,摒弃“官架子”的不良作风,充分利用大数据管理的方式,让核查从群众办变为政府管。
说到底,“最多跑一次”不能落实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从思想上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善于部门协同,懂得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受累,真正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才能避免为群众办事的过程出现“卡壳”。(婧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