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越辩越美】十四岁读研,小神童还是伤仲永?
2018-04-03 15:2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丽、袁媛  
1
听新闻

  正方:帮助“有翅膀”的孩子起飞

  14岁的你在做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一定正坐在初中教室里,少数人却与众不同。14岁的胡耀元报考研究生,进入了复试;14岁的何碧玉以高分进入清华;14岁的少女CEO喻言开始创业,获得国家奖励50万元……存在即合理,原来,14岁还会有很多可能,他们比别的孩子走得要快一些。

  对于这样的孩子,你不必羡慕,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天分、资质,各人有各人的成长轨迹。对于这样的孩子,也请不要质疑,因为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胡耀元从小就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为了取得考研资格,先后通过了30多门自考科目。通过英语、政治、两门专业课的全国统考,才进入复试。小学毕业后,胡耀元选择了自学,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学习最难的莫过于自律。在学校里,学习的大环境使然,而一个人的学习无疑是寂寞的,小小年纪就能够做到自理、自律和自立,做自己时间的支配者,实属不易。

  有人质疑14岁考研是不是“拔苗助长”,对此,不妨反问一句,除了考研,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回到初中,知识“吃”不饱;继续自学,名师难觅;熬到高考适龄,等于自废武功。于是,勇敢往前迈一步,考研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学着与老师、学生交往,受到规范的专业培养,循序渐进,取得更好的成就。有人担心14岁的研究生如何与20岁的大学生相处,然而就算吃力,这也是胡耀元必须要补的课。走好这一步,他才能真正从家里走出来,走进校园,走向社会。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如何将这些走得比别人快的孩子培养成才,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对于这些“有翅膀”的孩子,不能武断地斩断双翼。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势利导,才能帮助这些“有翅膀”的孩子起飞,人人尽展其才,塑造民族的创造性,培养生机勃勃的国家竞争力。(杨 丽)

  反方:社会化教育对天才同样重要

  14岁少年胡耀元,小学毕业后就在家自学,跳过高考参加南理工研究生考试。这则新近出炉的新闻兼有“神童”和“在家自学”两个话题点,再次引发对非传统教育的热议。无论有多少个在家自学的“成功范例”,对这种孤注一掷的教育方式都不应被鼓励和提倡。

  在家自学不利于人的社会化成长。学校除了传授知识,还兼顾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两大功能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文化知识可以自学完成,但社会化实践则无可替代。学校提供机会让同龄孩子们一起交流成长,校园生活的点滴都会让孩子强化自我认识,加深对人的心理、行为等方方面面的了解,从而提高自信并完成自身社会化进程,为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如果家长因为孩子是“天才”而对学校的文化教育不屑一顾,那么放弃上学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学校提供的社会化辅助服务。家长也许请得起私教,又有多少社会资源能给孩子提供那么多一同成长的同龄人呢?

  今天,无论是从事社会生产还是搞科研创作,都必不可少要与他人沟通、合作。越是需要“天才”的复杂项目,对协调和领导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自学的“天才”也许能通过研究生招考,而社会化欠缺的他们面对人际交往这一“大考”又该如何应对?前述新闻中,记者质疑神童少年过于内向,家长立刻以星座特性为由打圆场,旁观者都能发现问题所在,但是家长却不肯正视。剥夺了孩子成长选择权的家长,这样做真的好么?

  “在家上学”育子方式鲜有成功案例。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家庭式教育貌似成功,但这种成功离不开郑渊洁对儿童心理的熟悉,以及父亲在儿童文学领域铸就的光环。家长在决定让孩子脱离学校之前,不妨先把自己和郑渊洁的“先天”条件比一比。不可复制的教育成功不具备普适性,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为零。(袁 媛)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