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省份密集启动了2018年公务员省考的报名工作,今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政策继续注重基层导向,一些省份通过采取放宽招考专业限制、降低开考比例等措施,对基层艰苦边远地区给予政策倾斜。(3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公考招录向基层倾斜,放宽招考专业限制、降低开考比例,甚至有的地方职位报考条件推行“三不限”,据悉,安徽总共招录公务员的7801名中,县以下计划竟达6131名,占全省计划总数的78.6%。公考的基层招录可谓是大门敞开,“小灶”连连。为什么公考招录这么倾向基层?
首先,基层组织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的人才短缺应该是主要原因。自1996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制度的取消以来,每年再也没有大批年轻干部涌入地方基层的机会,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加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组织的人才干部队伍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基层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已经出现了“老化”,补充新生力量,已是当今地方基层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者,基层历练是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必由之路。良相起于州县,猛将拔于行伍。基层虽然条件艰苦,设施落后,但这里却是国家各项政策的“落脚点”,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基层工作直接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百姓疾苦,才能在基层琐碎复杂的矛盾处理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基层需要年轻干部,基层能锻炼年轻干部。大学生有知识,但不一定具备处理基层矛盾的能力。笔者曾亲自眼见当地的一个年轻大学生村官从刚入职时的无所适从,到几年后处理问题的游刃有余,直到最后期满离别时,老百姓与其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
近年来,无论是公务员招录,中央、省、市直机关遴选工作人员,还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都特别强调基层工作经历。事实也证明,基层是锤炼干部的“大熔炉”、培养干部的“大课堂”。从基层“摸爬滚打”过、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过,党性才更纯洁,能力才更突出,群众才更信得过,这样的干部才更适合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才更有能力做好最广阔的基层稳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是我党的执政根基,也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坚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公考招录向基层倾斜的深意也就在于此。人才引进的大门已经敞开,下一步如何能用才、留才,进一步激发基层人才工作的内生动力,还需基层组织部门建立完善更为灵活、优厚的人才激励机制。(吕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