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APP默认勾选、第三方数据采集等问题引发的纠纷频出,将个人信息保护的议题高密度地置于公共视野中。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公安局技术侦查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陈凯建议,通过全链条打击涉案的违法犯罪人员,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1月29日扬子晚报)
信息即价值,数据即财富。
一方面是1月24日,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在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上线;另一方面,在遥远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成立全球网络安全中心。在这个互联网+的世界,即便没有比特币爆发后带来的病毒泛滥,网络安全亦迟早会成为命运共同体上的切肤之感。
在民众生活中,网络安全问题除了主权领域之外,大致还有两种:一种是商家霸王条款,比如“大权限索取”;另一种是黑客违法攻击,就像网友说的,“AI还在路测,黑客们的自动驾驶已经成熟了”。从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仅仅靠道德斗法或者制度威慑,可能还远远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要“通过全链条打击涉案的违法犯罪人员”,恐怕打击的力量不仅要足够恪尽职守、还要足够“懂行”。
最近,新华网提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神秘社团,以及它连续10年举办的一场全国性赛事。“白帽黑客”这个新行当开始进入公共视野,与此同时,一组数据也叫人深思:在2017年腾讯信息安全争霸赛发布会上,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竞评演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舟军说,“我国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缺口高达70万,并以每年1.5万人的速度递增。”有了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有了捍卫信息安全的法律条文,还得有扎实可靠的执法力量和技术力量。事实上,高校培养的网络安全人才称之为“信息安全保卫者”,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白帽黑客”,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守护者”,是互联网+语境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尽管中国“白帽黑客”技术不差,每年世界级黑客大赛都会取得骄人成绩,但在斯诺登事件之前,收入差、待遇低亦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随着网络强国战略成为价值共识,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亦下发文件指出,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动安全人才培养,“白帽黑客”有了更好的职业前景和市场“钱景”。于此语境之下,重视网络安全人才养成与使用,当成为事关基础的社会议题。换言之,在人工智能武装到小学生的今天,关注“白帽黑客”的生存现状,绝不仅仅是一个高校的问题。
2017年5月,名为WannaCry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2017年6月,“Petya(彼佳)”新型勒索病毒再度肆虐全球。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已经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安全一样,事关基础、事关长远。无论是打击个人信息犯罪,抑或是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立法与执法之余,让更多“白帽黑客”像辅警一样、成长为捍卫公共安全的中坚力量,这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亦是公共安全的使命。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