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运抢票大幕已经拉开。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各大抢票软件推出的“加速包”服务也加剧了竞争。很多抢票软件都默认搭售“加速包”及意外险,律师称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抢票软件提供“加速包”服务的有效性、代购火车票的合法性也被质疑。(1月23日《南方都市报》)
毫无疑问,在票源紧张的情况下,抢票软件的加价抢票行为破坏了原本公平的购票环境。从比网速到比技术,这种破坏性的“掠夺”行为鼓了抢票软件公司的腰包,让本分购票的消费者不断边缘化。
虽说,依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抢票软件当前仍是合法的,行政或刑事处罚并无依据,但这种打擦片球的做法应该得到遏制。
其实,就目前抢票软件的操作过程而言,与传统的黄牛倒票行为并无多大差别,无非是利用了互联网手段。对于传统黄牛法律尚有明确规定,可一旦依附于互联网,他们反倒成了漏网之鱼。尤其是在紧张的春运,抢票软件嚣张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甚至加载了很多利益链,而且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就这一点而言,即便没有法律规制,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不能缺席。任由抢票软件无限制的打擦边球,很可能最终演变成灰色产业链,更加威胁到公共资源的使用。
有专家说,网络抢票软件滋生了很多网络黄牛,利用抢票工具拿票从而牟利。其实,这是抢票软件与黄牛在资源剥夺上的不谋而合。面对同一个购票环境,技术先进的占了优势,而那些没有技术设备支撑的只能苦苦守候,一遍遍刷票无果,“弱肉强食”的资源抢夺必然与伦理道德相抵触。
原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抢到票的消费者败给了抢票软,也加剧了“一票难求”紧迫感,从而在舆论的渲染中更多的人自愿加价购票,其结果就是原本正常价格的车票自己还得加价买回来。最可恶的是这种糟糕的环境也将民众的情绪直接引向铁路部门,原本运力充足的铁路面对瞬时的人流增量也难免捉襟见肘。
有专家预测这种行为将来可能纳入“倒卖车票”“非法经营”“破坏计算机系统”等行政或刑事处罚的范围。但显然这种呼声太微弱,发声的人太少,难免会淹没在舆论的汪洋中。但反过来想,我们真的要向抢票软件妥协吗? (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