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教师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编撰了《大学体育运动与健康教程》,并将教法和学法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加入教材。这些二维码被直接安置在运动场,行政楼、办公室、楼梯间、跑道、学生公寓等区域,在校师生通过扫描图标上的二维码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可视化,随时随地召唤“隐形体育教师”,获得最科学规范的运动指导。(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令人堪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只停留在诗词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家长对孩子从小的庞养,弱不禁风已经可以形容相当部分学生的健康情况。
如果再不从教育环节提倡体育锻炼,再不将他们的身体素质提上去,又何谈培育大学生之完全的人格?教育部2014年修订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不仅如此,体测成绩还与毕业证挂钩,测试成绩达不到一定分值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将拿不到毕业证书。
意识有了,制度有了,但该如何让大学生动起来,还真是问题。近年来,各种权威机构对这方面都有过调查,大学生熬夜、玩电游等恶习很难根除,影响着学生体质的发展,更甚者频繁出现过大学生在体测过程中晕倒、猝死事件。
而这种将教法和学法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的“隐形体育教师”,不仅是一种体育教学新思路,为学生随时随地便捷提供体育辅导,更为提升大学生体质提供了参照样板。
“虽然每周末都和队友约打球,但动作不规范,老师不能时刻在旁指导,久而久之,我们运动的热情就被磨灭了。”该校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赵雅婷说,自从学校推出二维码运动图标后,忘动作的尴尬局面被打破了,“可以最直观地学习排球的技术动作,运动的热情又回来了。”
显然,学校精心拍摄制作的运动图标,将教法和学法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遍布学校运动场,行政楼、办公室、楼梯间、跑道、学生公寓等区域,让一些原本不热爱运动的学生,也会在悄然中忍不住扫一扫,跟着动起来,毕竟动作简单、做起来不累。
大学生作为即将迈向社会的新青年,即将成为社会发展之主流,不仅仅需要创新的思维和不变的政治抱负,更需要有一副好身板。国家推行大学生体测的目的就是要改观现状,身为高校教育者,应该担负起这个重担,查找体育运动教育管理方面的漏洞。
因此,在提升大学生体质上,高校不能总一味地限制学生上网、使用智能手机,或者教学方式方法总停留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上,而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习惯和兴趣点,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营造出“校园就是运动场”的深厚氛围,真正让大学体育与这个奔腾年代一同放飞理想和激情。(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