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骗局虽屡见不鲜,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名校,容易头脑发热被人下套,被害人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孩子能顺利通过艺术类考试进入名校,她经人介绍认识了翟某,在对方的许诺下,她掏出30万元准备为儿子铺出一条坦途,但既耽误了孩子,钱也打了水漂。(12月5日《北京晨报》)
复盘李女士被骗事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骗子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无非是打着“人脉广、关系硬”的幌子,假借认识几所大学负责招生人员之名进行诈骗,并从中获取巨额“手续费”。可以说,这样的骗局是非常老套的,用老掉牙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问题是,为何如此老掉牙的骗局,却仍有家长上当?为什么仍有人相信高考招生的“潜规则”?
有人认为李女士被骗虽然可怜,但她也是咎由自取。毕竟,骗子之所以屡屡得逞,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明的骗术,归根结底还是家长投机取巧的心理作祟。由于考生家长想走“捷径”,致使她们轻信所谓的“关系”和“运作”,即使明知此举是非法的,为了孩子能上名校,还是要把钱硬是塞给骗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类似的案件中,正是这种投机钻营的心理,恰好被骗子利用,而结果不言自明,不仅耽误了孩子,钱也打了水漂。在此,我们很有必要说一下的就是“中国式关系”的影响。骗子行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相信“中国式关系”。现实中,很多人总是固执的认为只要有关系就能办成事,只要有金钱就能所向披靡。孩子上学找关系,社会求职找关系,患病就医找关系……可以说,对于“中国式关系”的心理依赖,是导致家长“偏向虎山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不让“花钱疏通关系上名校”的骗局得逞,必须从纾解“中国式关系”的影响着手。这就需要打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只要符合标准、符合相关要求,不找关系、不走后门也能把事情办成。反之,如果不符合标准、不符合要求,即使花再多的钱、找多硬的关系也是枉然。当找关系、走后门办不成事的时候,谁还会依赖“中国式关系”?谁还会相信“花钱疏通关系上名校”的骗局?
当然,也有人认为一些家长之所以剑走偏锋,是因为大学虽然扩招,但就业形势依然紧张,“独木桥”也更挤了。而家长都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读名校,但面对“粥多僧少”的现实状况,部分学生家长只能病急乱投医。可以说,受骗上当也是无奈之举。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教育投入,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妥善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教育资源均衡了,骗子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
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