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太和乡吴家,从1953年到今天,家中三代共有7人连续63年担任本地乡村教师,坚守大山。这里,乡村教师成为矢志不渝的坚守。(10月26日华西都市报)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吴家三代“接力式”乡村执教,教书育人已达63年,全乡900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
这个故事让人何其感动,吴家人穷其一生教学和治学,探究着百年树人的真谛,是他们对村教的坚守,为学生打开了“门”,也为学生找到了“路”;是他们对村教的执念,让学生学习的环境越变越好,走出大山的机会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在我国,像吴家人般师爱无痕、润物无声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据统计,330多万乡村教师承担着5200多万乡村中小学的教育任务,他们地处偏远却志存高远,默默无闻却责任重大。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师满怀信心而来,却难以长期坚守,正如吴松老师担忧,“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到山里来,不愿意当乡村老师”,等到“老人”走了,谁继续来做这份事业?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逐步解决了一些乡村教师的难题,但待遇偏低,结构性缺编较为严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流失严重,补充困难;身心健康状况不良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于老一代的中师生和土生土长的村教,年轻一代村教对工作价值的期盼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而物质层面上待遇相对偏低、发展空间缺乏,精神层面上文化生活匮乏、成就感欠缺等因素的叠加,严重影响了村教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先赋性因素而生长在乡村的孩子们,相比城市孩子而言其家庭更缺乏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更难从父母处掌握与精英阶层家庭子女相一致的智力工具,但又面临着和其他社会阶层、行政区划序列空间中的孩子一样的高强度竞争。正如此前“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让网友“炸开锅”,尽管“中国教育的分层时代已经开始”的说法不免偏激,但事实上,“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的确难以发生在乡村学生身上。乡村孩子要走出乡村,走向美好未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促进阶层上升流动的教育轨道,要依靠村教这一传道授业的“领路人”,而为其提供优质师资力量、良好教学条件等保障,才能通过实现教育公平而进一步实现机会公平。
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努力方向。提高乡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不能将多数乡村孩子素质的提升寄希望于少数人的坚守,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从建立合理的乡村师资输入、交流制度,加强村教培训力度,关注和维护村教工资待遇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寻求村教队伍建设的出路。
作者:谢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