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家长方便打印一下这个材料?”“哪位家长有时间来整理一下教室?”……记者近日采访武汉近百位中小学生家长发现,如今在班级QQ群里,这类信息并不少见。面对老师发出的这类“求助信号”,有些热心家长争先恐后“抢任务”,但也有不少家长叫苦不迭,认为这样的“家校合作”有些越界。(《长江日报》10月26日)
这条新闻之所以会引发共鸣,一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二是很多家长已不厌其烦,却又敢怒不敢言。没办法,谁让“孩子在人家手上”?
话糙理不糙。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通过孩子建立起来的,即使日后在相处过程中产生了友谊,其纯洁性也有待检验,比如在孩子毕业以后。在班级QQ群、微信群里发出“求助信号”,几乎百分百可以排除友谊的成分,纯粹是利用权力引诱和要挟家长,否则你让这位老师在孩子毕业后再试试?
说是求助,其实就是委婉地要求和命令。有些老师也并非真有错觉,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想要充分利用“孩子在我手上”的优势,尽可能榨取家长,本质上与贪官索贿并无区别——掌握审批权的官员问商人借车、借钱时,商人敢说不?日后敢要吗?谁又会真的以为这是因为交情深呢?
将理应学校做的、老师做的,纷纷转嫁给家长,这就是目前很多“家校合作”跑偏后的景象。开学前整理教室让家长来,正常的班级用品通过班费来购买,甚至以“自愿购买”的方式推销教辅书、课外读物来赚取回扣,无不是在以权谋私,也无不恶劣而下作。这些老师们深知,家长们绝不可能铁板一块:有些家长正好借此机会向老师变相送礼,而更多家长则担心孩子被恶劣对待而只好就范,还不得不做出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了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孩子所受的熏陶可想而知,家长也必然战战兢兢——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便会想到是否因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表现不积极而拖累了孩子。这样的实践教育,无疑是最坏的榜样,而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仅靠个别家长的抵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介入,尽早还学校一个公平的环境。
宋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