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牛蛙、小龙虾、水果……月饼你吃什么馅儿?中秋临近,在朋友圈、各大购物网站上,一些打着“养生”招牌的“网红月饼”开始走俏。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月饼背后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关人士建议,应加强对网络上诸如月饼等时令商品的监管,同时消费者在选购时也需明辨。(北京青年报9月24日) “网红化运营也是生产力”,此言不虚。找网红搞产品推广,也无可非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红月饼”都是靠得住的。现实中,确有一些“网红月饼”的宣传已经虚假到令人咂舌的程度。比如,一款售价为268元的“鲍鱼月饼”,其配料表中标注的鲍鱼含量大于3%,追问之下,店家解释,鲍鱼只是“鲍鱼味道,而非鲍鱼肉”,另一家销售的“鲍鱼月饼”“鲍鱼很少,像吃包子一样”;一款“养生月饼”,配料中标明含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药材,并在宣传中声称该款月饼具有“调经化瘀、补中有通、滋阴不腻”的功效。对此,有专家明确表示,从效果层面来讲,养生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疗程,但月饼是时令性食品,往往只吃一两次,想要达到一些功效是不可能的,明显属于虚假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上述商家已然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企业要如实宣传自身优势及产品优势,不要夸大事实。宣传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信息,一方面使企业的诚信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对消费者和合作方造成了侵害,将受到相应的处罚。企业在开展宣传活动时,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仔细审查宣传内容与实际是否相符,避免一时疏忽造成虚假宣传,而受到法律制裁。
既然不是所有的“网红月饼”都靠得住,尽管月饼市场是季节性的繁荣,但有关方面对其生产、销售不能放任不管,对其所作的虚假宣传更不能听之任之。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食品生产经营规矩,而不是在食材上偷工减料,或是挖空心思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消费者一旦发现购买的月饼不合格,有关生产者和经营者都难逃法律的处罚。所以,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月饼市场和经营的监管,做好消费警示,以免意外发生。
就消费者而言,对“网红月饼”不能迷信,要选择有食品生产经营资质、信用评价高的商家,不要以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月饼质量的唯一标准,也不要被商家的噱头和虚假宣传蒙蔽,要多长一个心眼儿。不能只顾“网红”,只看外包装,还要注意查看标签、生产日期等标识,;一旦买到问题月饼,不管钱多钱少,都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这也是回击虚假宣传,维护月饼市场良好发展的外在约束力量。
话说到这里,“网红月饼”靠什么才能红?靠虚假宣传显然是红不了的,而心中始终装着消费者,货真价实,尊规守法、诚实经营,想不红都不行。
作者: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