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孩子之间的差距,真是假期培训班拉开的吗?
2017-07-25 08: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郑渝川  
1
听新闻

  暑期开始以来,一些家长忙着为孩子报各类培训班。有家长说,“这是在跟电视和游戏‘抢’孩子,毕竟暑假两个月的时间,不能就这样白白虚度了吧!”有培训机构打出让家长“心潮澎湃”的口号“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有的家长为孩子报暑期培训班花费了好几万,还得花费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工作时间来接送孩子、陪读陪训。专家指出,现在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热衷于传递给家长各种各样的压力,其实高强度、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效果很差,甚至会招致孩子对于学习的彻底厌烦。(《中国青年报》724日) 

  最近有句“人与人的差距,都是在假期拉开的”,刷爆朋友圈。这句话不能说不对,但误导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如果能够形成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拿出时间沉浸其中,就可以创造出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所说的“心流”状态,高度兴奋,高度充实。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从事动手制作、创意创作,效率会大大超过平时状态。我们能够看到的名人传记中,大凡卓越的科学家、创新企业家、艺术家、作家,基本上都能自主高效的进入“心流”状态。 

  所以说,“人与人的差距,都是在假期拉开的”这句话,并不能普遍适用,而是必须在特殊情境下成立。如果父母有意培养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就应当首先致力于形成兴趣基础,在生活中为孩子触发兴趣创造条件,还得依照心理学的法则避免让孩子产生反感或过大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确实表现出了家长预期的兴趣,家长仍需循循善诱,为孩子参与相关特长的练习创造条件,却不能逼迫过紧。换句话说,家长要做的,只能是耐心等待,让孩子形成对某方面特长的浓厚兴趣,形成强劲、持续的内驱动力,任何越俎代庖的干预方式都可以起到相反的阻断作用。 

  另一种情况是,尽管家长用干预或非干预方式,努力引导、影响孩子往某方面特长的方向上靠,但孩子始终没有养成兴趣,或者说愿意浅尝辄止的了解,却没有意愿进行刻苦练习。这恐怕是更多家长会遇到的情况。 

  许多家长并不愿意放弃继续引导、影响甚至强迫的努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家长为孩子前期已经投入了较多的补习、培训成本,如果放弃,那些成本就只能成为沉没成本。 

  第二,家长认定自己选定的特长,将有助于孩子成长,或升学加分,或在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或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根本不会考虑,这些特长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究竟有多少是没有兴趣而经过强迫训练的“成品”;也不会考虑强迫训练的后遗症会有哪些。家长会从名人轶事、周边人群中寻找强迫训练有效的案例,将这方面的“经验”升华、强化,变成一种坚定不移的认知。 

  第三,升学竞争、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家长自我放大了有关孩子前途的焦虑,在社会培训机构的刻意宣导下,目睹“培训经济”的繁荣而更加恐慌,从而随大流,加入到给孩子增压的行列之中。 

  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暑期培训班的最大作用,其实就是为家长托管孩子,解决孩子独自在家或结伴外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顺带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时间消耗。不排除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培训班、托管班相聚,通过相处交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彼此增进对于学习、文体特长的了解和兴趣——但这样的例子毫无疑问十分罕见,更可能的结果是,因为孩子被安排参加的培训班、托管班过多,在各个班之间疲于奔命,对枯燥的训练产生强烈的反感,从而在潜意识中生发出对于特定科目、文体项目的排斥性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