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发现,官员保姆、司机这类非亲非故“身边人”的贪腐案件至少有25起,而这其中就不乏像胡兴红、王广江这样牵线搭桥的“腐败掮客”。他们一个是保姆,一个是司机,都成为送礼者的载体。“送礼找司机”成为一种现象。
(7月23日《法治周末》)
综合分析一些落马官员腐败问题,会发现一个经久不衰的倒塌路径,几乎所有“有问题的官员”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司机”。在查处官员的时候,很多司机也会跟着事发。这是因为,一些司机也成为了腐败链条上的一环。腐败的官员吃肉,司机跟着喝汤,很多司机也成了腐败大餐的“服务员”,给官员送上了腐败的美味佳肴。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送礼找司机”。“送礼找司机”找的是司机,实际上找的是权力,是靠近权力的人。有的人想走捷径,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找到官员去行贿。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腐败的官员,都能和腐败官员“直接对话”。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曲径通幽”,通过其他途径靠近官员。无疑,官员的司机就是最好的途径。司机和官员朝夕相处,也就有了便利,也就更容易牵线搭桥了。
说到底,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约束官员手中权力的问题。当手中的权力可以换来利益的时候,当手中的权力可以成为交易载体的时候,也就会出现问题了。眼下,正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实现透明审批。这才是约束权力的最好办法。当审批事项是透明的时候,当审批事项少了的时候,官商之间的腐败问题就会随之减少。所以说,只是呼吁官员“管好身边人”,“管好小司机”并不是治理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约束权力,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不过,鉴于“送礼找司机”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我们还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预防。为何很多官员到了新的岗位上“不愿意使用前任的司机”?就是害怕“原来的司机”不可靠。于是,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官员到了新的岗位上之后,会“携带司机而来”,就是我们说的“专职司机”。“专职司机”使用着方便和顺手,也给腐败留下了空间。由于司机和官员天天在一起,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种相互依赖,而让“专职司机”成为了腐败的中介载体。
需要换一种思路管理好官员司机。笔者以为应该取消“专职司机”制度,一般级别的官员,不应该使用“专职司机”,而应该是使用“流水司机”,有公务的时候,配发车辆,而不是固定司机和车辆。这样就能减少“送礼找司机”现象的发生。“送礼找司机”需要取消“专职司机”使用制度,不能总是“司机家丁化”。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