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粽叶包裹的不止是糯米,还有身份基因
2017-05-27 08: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随着年岁的增长,乌发渐成白发,皱纹也爬满脸庞,然而,儿时的童谣还在传唱,萦绕在心头的情怀依然没有改变,反倒像是一粒植入内心深处的种子,伴着时光的流逝,发芽、生根,终成绿叶繁荫之势。 

  至于端午的来历,小时候父母并未明确告知,问了他们也不知道,况且那时并没有刨根问底的执念,死缠着大人去问他们自己都弄不清的问题。单知道,杏子黄时,麦子将收,就是该吃粽子的时候。在那一天,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大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把粘满露水的艾草采回了家。据说,只有当天采的并且是太阳没有出来时的艾叶,才会有辟邪效果,否则,非但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还会有灾祸发生。至于包粽子的活计,小孩子虽也参加,多半以玩耍为主。一天下来,除了吃粽子、吃鸭蛋、系五彩丝线等印入脑海之中,其它的竟都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 

  然而,人至中年,心中便有了执念。对于端午节的来历非要弄个清楚不可,可偏偏史料所记,语焉不详,民间传说,多有怪诞。况时下很多节日笼罩在商业的气息之下,吃和游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天的假期,网站上满屏都是购物,景区里到处攒动的都是人头,端午就是这样过得吗?内心常常怀疑。 

  端午的源头虽已模糊,但任何一个传统节日背后是都是一个民族记忆的留存。华夏民族是个农耕民族,其探究的更多的是如何让现实生活变得更美好。端午时节,正值五月,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避瘟保健应是端午节最早的核心内容。所以,不管是沐浴兰汤,还是悬艾草于门户之上,抑或是饮菖蒲酒等,都隐含着避邪厌疫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节俗的流变也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有种说法是宋代将端午节定在五月五日,且专门传谕全国纪念屈原。想来也有几分道理,端午节的定型、定向与成熟都与楚文化有着莫大关系。而屈原出生在内忧外患的楚国,志向远大,才华卓越,偏又遇上国君与诸臣子的昏庸,“举世皆浊我独清”,救国无望,于是“举身赴清流”。由此,人们把端午节与屈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如论者所言,粽子“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隐喻了屈原的人格和命运。这样说来,粽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糯米,更是人们的精神信仰与爱国情怀。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同时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驱毒避邪也好,还是纪念先贤也罢,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商业炒作之下,有些人把端午之类的传统节日简化成了一场吃和旅游的盛宴,传统意义上的挂雄黄袋、穿五毒衣、饮雄黄酒等节日内容则在逐渐减弱与流散,因此节日的内容需要更新,需要在传统内容的大树上嫁接时代的因子,从而使其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全球化时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之问并没有远去。标志着民族身份的是文化,是风俗,而一个个传统节日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以此而言,我们过端午,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认同,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原来,粽叶里紧紧包裹的不止是糯米,还有身份基因,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已经将其写进我们骨血里,伴随我们成长、老去,代代相传。 

    

  /杜建锋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