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冒充政府约见举报人”,谁泄露了举报人信息?
2017-05-08 09: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53,两名中国绿发会的环保志愿者在济宁市泗水县调查时遭多人殴打。志愿者的调查源于当地居民举报。这名举报者从4月开始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水塘污染问题,志愿者介入前,他曾接到“政府工作人员”电话,也收到过署名杨柳镇政府寄来的“反馈材料”。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请举报者“见面聊聊”的电话,还是表示将大力整治污染的“情况说明”,都不是政府所为。 

  57日《北京青年报》) 

  在这篇报道的结尾处,记者进行了追问:打电话和寄信的人到底是谁?究竟是谁在冒充政府工作人员约见举报人?是的,对于这样一起事件,当然需要追问一句“冒充政府约见举报人”的究竟是谁? 

  通过记者的调查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给举报人打电话的,给举报人寄信的人,确实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举报人被“政府人员约见”,志愿者被人殴打,绝非巧合事件,其背后必然有着深深纠缠和纠葛。 

  既然媒体已经追问了,相信当地有关部门一定会开展调查,也一定能够找到“冒充政府约见举报人”的人,因为这不是复杂的事情,只要警方介入调查,就能依靠技术手段找到“冒充政府的人”。比如打电话就有电话信息,在这个实名制电话时代,找到打电话的人不是难题。比如邮寄信件,就一定通过邮局,也可以调取邮局附近的监控录像。 

  这起事件起始于环境污染的举报,可想而知的是,“冒充政府人员”和河流附近的污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最大的嫌疑对象就摆在那里,找到“冒充政府的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问题在于,警方找到“冒充政府的人”也不是事件最终的正义终点。污染企业“背水一战”,污染企业“狗急跳墙”,原本也是平常的事情,因为你危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比打击报复举报人更可怕的还是另外一件事情。 

  从报道来看,“冒充政府约见举报人”的人,是实现了“精确查找”的,这比卫星定位还准确。他们知道举报者的电话,而举报者是到有关部门实名举报的。他们知道举报者的家庭住址,将信件直接邮寄给了举报者。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对于举报者的个人信息,“冒充政府约见举报者”的人,做到了详细掌握。 

  这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事情。举报人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冒充政府的人”知道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要保障举报者的信息安全,这是制度的规定。那么,究竟是谁把举报者的信息泄露给了“冒充政府的人”?在泄露这些信息的时候,是不是有权钱交易?是不是有违法利益的共享? 

  不能只是追查“冒充政府约见举报人” 的人,更要反思:何时不让举报者的信息处于裸奔的境地? 

  作者郭元鹏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