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的一名急性胰腺炎患者,从徐州打“飞的”转院到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抢救;浙江义乌一患者因高速大雾封路,搭直升机飞到杭州就医;大连东面小岛上一个16个月大的婴儿高烧不退,岛上医疗条件有限,经过两小时的飞行被转移至大连市儿童医院救治……近几年,在各类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突发紧急医疗事件中,“空中救护车”身影频现,不仅在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作用凸显,在个体医疗救助方面也崭露头角。
医学中有“黄金30分钟”等说法,对于需要快速救援、病情紧急危重、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来说,时间关乎生死,也关乎其获救后的康复水平和生命质量。如何与时间赛跑?空中医疗救援显然比传统的医疗救援方式更加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可以为他们的生命延续赢得黄金时间,为他们的身体康健增加一个选项、一重保险。推进空中医疗救援建设,是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有效路径。
有人质疑,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解决的当下,谈论发展空中医疗救援是否为时尚早?其实不然,两者并不冲突。生命安全保障不分先后,群众有需求,政府当有回应,社会当有供应。从国外发展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均已建立起对国土面积基本覆盖的航空医疗救助网络,他们建设的过程普遍超过20年,而我国的空中医疗急救体系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明确将推进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对于空中医疗救援这一新生事物,各地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当本着开放的态度,积极探索出一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发展道路。
当下,空中医疗救援的推广,却面临着成本高昂的困境,据报道,1小时的花费在4万至6万元。这笔费用,如果全由病人承担,空中医疗救援很容易成为少数富人才能享受的资源,无法广泛地惠及普通人群;如果由政府负担,那不仅增加财政负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很难推进。在国外,空中救援的费用主要由四类主体进行支付,分别是政府、保险公司、民间捐款、患者本人。其中最常见的,是人们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消化救援成本。目前,江苏徐州、上海、福建等地区已经推出空中紧急救援的商业保险方案。
以江苏徐州为例,普通群众一年购买近200元商业保险产品,危急时就可呼叫直升机前来救援,也就说交满50年总共只要1万元。这种商业模式,以自愿为主,通过社会群体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减轻了个人的经济负担,为个人寻求空中医疗救援铺平了道路。未来随着更多个体加入,保险费用也会随之降低。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急重症医疗救治搭建空中“生命线”是政府保障民生的课题之一。因此,一方面,政府应鼓励空中医疗救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以更好完善空中救援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需求培育市场。另一方面,对于这一新事物,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和完善,通过编制工作规范、技术指南,探索标准化流程等措施,实现空中医疗救援的安全、专业、高效,让更多生命绽放光芒。
“所当乘者时也,不可失者势也。”空中医疗救援时代正向我们趋步而来,如何让“空中救护车”为更多生命护航,是这个时代的考题。(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