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日报:为人民书写 向时代致敬
2019-08-29 09:4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南平  
1
听新闻

  昨晚,“百名记者下基层万人打卡我的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行动,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启动。从当天起,集团领导、各媒体总编辑将带领百名记者,奔赴南京各个街道蹲点采访,用多种报道方式、传播手段展现南京城乡在70年间发生的沧桑巨变,在南京大地上锤炼新闻人的“四力”。

  挺拔的“双子楼”、美丽的“南京眼”、浓烈的中国红、繁华的夜河西,见证了这场颇有创意的启动仪式。我清楚地记得,本世纪初刚来南京读书的时候,眼前的这一切都还不存在,甚至让人根本不敢想象。那时候的沙洲街道乃至于河西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建筑低矮、道路狭窄、尘土飞扬,举目四望,到处都是菜地。短短十几年,这里的变化已如此令人惊叹。想想看,要是以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南京城乡的变化该是多么丰富多彩、波澜壮阔?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京解放70周年。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南京的一个个街镇,用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工矿企业里找寻70年的城市脚印、岁月留痕,这中间又有多少个类似的“沙洲故事”“河西记忆”?这些故事和记忆,拼接出南京的70年变迁长卷,也记录了新中国70年迤逦前行的铿锵足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次全媒体行动既立意高远又很接地气,值得点赞和期待。

  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哪里有变化,哪里就有新闻;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记者的双脚,天然地与新闻现场、基层一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因此,有同行说,脚下沾有泥土,笔下才有感觉。我想,这种“感觉”首先是对现场的感知,是基于一手见闻、一线思考的记录和书写;这种“感觉”,也是对时代的感知,是基于一时、一地、一事对时代的呈现和提炼。70年的南京变化、家国变迁,为我们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新闻现场;双脚站在一个个浓缩历史的新闻现场,媒体人一定会满怀热情为人民书写、向时代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明确提出了“四力”的要求。在“四力”中,脚力、眼力和脑力够不够过硬,最终都要反映在笔力上。当前,随着传播格局的变化、媒体融合的深化,记者的“笔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让传播的内容入心入脑、为受众喜闻乐见,迫切需要主流媒体从内容到形式、从载体到流程、从理念到制度都展开一场自我革新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所有这些变革,都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时代先声、书人民心声。

  作家路遥说过,“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在本次全媒体行动即将全面展开之际,期待着所有参与者迈开双脚、走进火热生活,用一篇篇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报道,凸显所在街镇70年的巨大变化、南京解放70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激励全市人民凝心聚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这是新闻工作者对70年最好的致敬,也是对“四力”最好的检验。□南平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