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日报:历史建筑也可以很“年轻”
2019-06-21 09:5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刘大山  
1
听新闻

  日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市第三批历史建筑补充名录,向公众咨询意见和建议。此次补充名录共有33处老建筑,包括老厂房、老仓库、老碉堡等,年代最近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城市建筑就是具现的肌体与纹理。所谓古都,其历史氛围、人文气息,大半要靠历史建筑来表达彰显,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名人故居,绿树掩映中的古旧老屋,曾经辉煌红火的厂房仓库,不仅是宝贵的物质遗产、文化资源,也关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保护历史建筑,也就是传承城市文化记忆,帮助人们留住乡愁。

  不过,对于历史建筑的年代定义,却并非一成不变。按照传统观念,那些来自明清时代、存在超过百年的才算得上历史建筑;近年来随着文保理念的更新,判定历史建筑的时间标准降低到50年,一批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历史建筑被纳入保护范围。那么更进一步的话,建于70年代、80年代的建筑,有没有历史价值?到底需不需要保护?

  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重新审视反思历史建筑的价值,以及保护历史建筑的现实意义。站在时间长河里,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缩影,我们保护历史建筑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而对于后世而言,凡是过去,皆为历史。因此历史建筑不仅要对现在有意义,更要在未来有意义;我们的文物保护不仅要着眼过去,也要关注现实当下,那些承载城市记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都应该用文保的眼光来审视。唯有如此,城市才能拥有完整的历史建筑梯度和脉络,不断丰满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南京为例,既是六朝古都,也是曾经的民国首都,大量参酌古今、交融中外的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作为近现代实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南京又拥有金陵制造局、第二机床厂等重要工业遗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些年轻的历史建筑,与山水城林一样,都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把这些建筑保护好、利用好,无疑有助于提升南京的文化辨识度,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从名人故居、民国大使馆、重要机构到工业遗存、普通民宅,南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由“高大上”变为“平易近人”。对这些记录城市历史的老建筑、“新”建筑,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回归,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责任担当。让这些历史建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让道路街巷散发出更多文化气息,城市才能成为“诗意栖居”之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标签:
责编:徒滢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