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资费下调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却成为网络热词。“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记者对部分用户手机流量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用户流量过度消耗、运营商流量计费方式不够完善等现象确实存在,已成为通信资费降低的一大掣肘。(5月29日《经济参考报》)
随着5G网络时代临近,现有网络的提速降费成为各方关切。然而,在运营商各项优惠措施推行之后,有不少用户感觉手机流量却“越跑越快”,实际的通信资费支出不降反升,确实让人感到费解,不仅使用户减少了降费“获得感”,也让“偷跑流量”成为广泛质疑的焦点。笔者认为,手机流量“越跑越快”不能是一笔糊涂账,用户的普遍质疑需要合理的纾解,各家运营商应该采取积极的举措,严格规范流量计算和计费方式,增加流量计算和计费的透明度,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并进一步提速降费让利于用户,让广大用户能真正从中受益。
如今,手机、电脑已成为很多人畅游互联网的“标配”,有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流量资费等通信费用已成为人们日常的一项重要开支。不可否认,相对于2G、3G网络时代,4G、5G网络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网速更快,界面和图片更加清晰,与之而来的就是流量也跑得更快了,原本1个G的流量够用一个月,现在1个G或许只够看一部高清晰度的电影。这也是造成运营商优惠措施不断而用户资费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
然而,面对资费不降反升的现实,不少用户很容易会有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偷流量”的质疑。而电信行业分析师则认为,运营商修改用户流量数据或许得不偿失,假设运营商要“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孰是孰非,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我们不排除有部分运营商在流量计费方式上做一些手脚“算计”用户;也有可能是用户下载的不良APP软件,在暗中恶意“偷”用户的流量;还有一些手机软件经常自动更新或在后台运行消耗流量,让用户无法察觉。经过质监部门和计量研究机构的对比检测显示,运营商通过调整流量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但是,这样的权威性结论,并不能完全消除用户的疑问和质疑。
笔者认为,要合理纾解用户的质疑,一方面,技术监督等部门应统一规范手机流量计算方式,并对流量计费方式和标准加以监管,以防止运营商做手脚多计算流量,或暗中加收不合理的资费;另一方面,各家运营商要严格规范流量计算、计费,对出现异常流量剧增状况,应即时短信提醒用户,并将用户的流量使用行为生成“详单”,供有疑问的用户进行查询,同时,可以通过技术革新进一步降低网络维护和运营成本,并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或降低资费标准让利于用户。此外,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时不要盲目、过度消耗流量,也不要下载一些恶意“偷”流量的APP软件,以防止流量使用异常导致的损失。
总之,要尽量避免手机流量“非正常消耗”,通过各方努力,流量即使“跑得快”,资费也能“降下来”,让用户真正获得提速降费带来的幸福感。(丁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