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贫困县“不愿摘帽”是何故?
2018-01-12 15: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摘帽”标准,却迟迟不想摘帽”,对这一类也是要坚持标准,核心不管是县、村、户都要坚守标准,到了标准就应该脱贫,没有到标准不能硬脱贫。(1月11日,中国网)

  近年来,国家为扶贫开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达成贫困县、困难群众早日实现脱贫的愿望。然而,个别贫困县不愿脱贫的戏剧性故事却被曝出,比如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摘帽”标准,却迟迟不想摘帽”,死活要戴着这顶贫困县的帽子,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笔者不禁感叹,贫困县“不愿摘帽”,到底是何故?

  按理说,戴上贫困县的帽子不是光荣的事,而是一块短板。国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特殊支持,是为了拉长这块短板。一旦短板拉长,就应该把贫困县的帽子摘掉,然而有的地方戴上贫困县的帽子后,却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一种荣誉光环。其实,贫困县不愿脱贫,这背后是利益驱动在作怪。因为贫困县往往能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倾斜和优先,因此戴上贫困县帽子就意味着好处多,因此出现贫困县还愿意“戴穷帽”的怪相。

  不可否认,一些贫困县脱贫后仍然存在财政困难、发展乏力的问题,这顶“帽子”对于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确有益处。头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意味着众多资源优惠分配,意味着国家大量资金、政策的扶持。正是这“贫困县”背后巨大的蛋糕诱惑,一些地方千方百计地争取“贫困帽”,甚至把争取到“贫困帽”作为重要的政绩,即便是达到了脱贫标准,依然千方百计要保住这顶“贫困帽”,以便继续享受政策扶持与优惠。

  扶贫资源毕竟有限,每一笔钱必须用到刀刃上。这些政策、资金、项目资源应该用到更需要被拉长的短板之中,而不是让这些地区继续躺在国家身上享受,甚至挥霍浪费。从小处来说,这是一种自私行为,从大处来讲,这是变相的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者补贴的,是违纪违法行为。如果达到了脱贫不愿摘贫困帽,继续占有本不该享有的扶贫资源,这意味本该扶贫的地方得不到应有的扶贫,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全国各地的平衡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带着“贫困县”帽子却不愿摘下这种怪相,确保把每一分钱真正用到扶贫上?笔者认为,对贫困县脱贫必须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时间进度,关键在于健全完善考核机制、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针对“脱贫不愿摘帽”现象,可以出台“摘帽不摘政策”,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导向,同时对实现脱贫县或扶贫工作有进步的县给予资金项目奖励,并对在扶贫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相关负责人优先提拔任用,给贫困县摘帽吃下“定心丸”。唯有此,才能彻底治理贫困县不愿摘帽的诟病。(梁建曾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