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微信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然而不少网友贴出的照片显示,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而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还显示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
“听说同一天出生的人冥冥中会有命运的牵绊”,这直抵人心鼓励捐款的话语,拨动了不少网友的善念。或付诸爱心地捐出一块钱,或在留言区深情勉励,传递出这世间浓烈的爱与善,给这个寒冷的冬季添了几分暖意。
然而,这暖意之中,却又夹杂了一丝寒意。从网友贴出的图片来看,此次募捐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同一孩子不同生日的抵牾、出生日期为2月29日的荒唐,怎能让人轻易释怀?面对受助儿童信息造假的质疑,活动发起方之一回应称,该活动页面是提前被转发,页面部分信息的核实工作没有完成,现已修复。从时间跨度上看,网友发现得很及时,活动方的回应也很利索,把潜藏的“问题”掐灭在了萌芽状态。
这解释似乎经得起推敲,毕竟“失误”发生于正式推广之前,而“测试阶段”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消除bug。只是因为工作人员“着急”发到朋友圈,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果真如此,及时纠偏并把后期工作落到实处,让那些与捐款人有缘分的贫困学生获得帮助,倒也是功德圆满的事情。
关乎爱心的功德要想实现圆满,每一步都得走得无可挑剔。这“失误”背后,是否藏匿着不可言说的“秘密”,不能只听发起方自画自说,必须经得起监督和检视。有几个问题值得追问,如果不是网友发现这些“失误”,“信息错误”的情形就真的不会出现吗?几个小朋友的理想,怎就出奇的一模一样?“测试阶段”也不是什么错都可以犯,起码的常识应当遵循,譬如2月29日,这个完全不存的日期。公众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笑话,也不愿总是去听诚挚道歉,只求爱心在传递过程中不走形、不变样,能顺利抵达贫困孩子手中,为他们的梦想加油助力。
让每一次爱心募捐都受得住考验,公益事业的航船才会朝着辽阔的未来前行。犹记得今年8月刷爆朋友圈的“一元购画”激起了网民的极大热忱,伴随其间的是对“捐款到底去向哪里”“画作是否代笔”“善款给不给作者”等问题的种种质疑。巨额款项如抽丝剥茧般渐渐浮出水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舆论的倒逼。滴水成涓的爱心,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对贫苦孩子命运的关切,饱含着这世间弥足可贵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掠夺和破坏。
为和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孩子助力,是公益借助网络的又一次创新。我们也期待网络公益在尚不成熟的环境里,生发出更多的众筹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募捐过程和款项使用,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公众之所以敏感,是因为暗中牟取私利的丑闻层出不穷,而健康规范的公益募捐体系尚未建立,爱心蒙屈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公益组织只有顺应人们的心理诉求,秉持阳光透明的姿态,才能把这项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台阶。
阻碍公益事业发展的最大敌人就是夹杂私心。如果本身没有问题,自然不怕任何质疑,而且还应欢迎公众和媒体对这项神圣的事业予以监督。爱心得以传递的桥梁是信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失误中被慢慢损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类似的失误还需力戒。募捐全链条中,显见的问题会让人感觉不规范,有“山寨”之嫌。深藏的“猫腻”,更会让人觉得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只会招来质疑和鞭笞。如果事后的解释,总是以“测试阶段”“系统出错”“深表歉意”等博取谅解,公众的信任只会在一次次误伤中被消磨殆尽,届时恐怕网络公益也将走向覆灭。(石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