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地处长城沿线的华北某市,地方财政年预算收入不足100亿元,却斥资逾40亿元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和会展中心,还请来多个国际建筑公司或设计师进行设计。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的背景下,这种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正以一种“形式主义”变种的姿态隐隐昂头。
不得不说,很多领导不是不知道这些工程劳民伤财且不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但是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穷尽心思要搞出这些花样来呢?毫无疑问,是为了一些所谓的“帽子”“面子”,让年度工作报告的内容看起来更为“翔实、厚实”,听起来更加“丰富、丰满”,毕竟这样的“大工程、大手笔”更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做了些什么,至于群众满意不满意、理解不理解、支持不支持,倒无关紧要了。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什么是“求是”?求是,本质上就要求求真、求实、求适。求真,就是要追求并践行真理,违背真理和规律的事情不做;求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并将工作做到实处;求适,就是要做适合自己的决策,发展适合自己的路子。对比这些要求,那些砸大笔钱换回来的政绩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近年来,从省市到县乡,尽管“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很大程度上被喊停,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一些新的现象却不断出现。比如引进人才,很多地区对自己要引进什么人才、引进人才怎么用、引进人才做什么、人才的管理和发展怎么规划、怎么建立长效机制等都不是很清楚,只是看见别人引进就自己也引进,对外可以报道自己一年引进多少高端高层次人才,但是细问之下,人才最后都不能人尽其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四风”问题,很多新现象,实是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精神层面上“形式主义”思想没有纠正过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做出政绩无可厚非,能做出政绩更是为官本职。但必须要知道和明确的一点是,政绩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中心,将资金和资源真真用到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发展之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只是一句话而已,而是我们党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本指导和根本遵循,脱离这一条,其余便都站不住脚。
其实这种问题的存在和变迁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必须三管齐下:一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从自身思想的转变去带动工作作风的转变,这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多听基层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声音,作为谋篇布局的重要依据;三是健全制度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一贯性制度到贯彻始终的监督审查制度要全面跟上,让制度约束行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这种三管齐下的“立体”思维是值得探索与切实可取的。
政绩是要扎扎实实做出来并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的,领导干部尤其要以为民为本,以发展为尺,以思想为引,以制度为戒,切忌头脑一热、脑袋一拍,而做出误国误民的“政绩工程”。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