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学历血统论”违背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
2017-11-27 08: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汪东旭  
1
听新闻

  明明自己通过了企业招聘的笔试和面试,还入围了最后的考察程序,为什么从此再无音讯?11月23日,江苏建湖人张斌驰向记者反映了他的应聘遭遇。银行的答复是“第一学历太低”,至少需要全日制本科。招聘启事对第一学历并没有特殊要求,如果真的是学历不符,为什么还能参加笔试、面试和进入考察程序?张斌驰感到很不解。(11月24日《现代快报》)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因为第一学历太低,求职者在求职时遭遇“滑铁卢”的情况并非偶然。知乎上就有一个帖子,叫“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关注与回复者甚众。平心而论,在时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用人单位要最大效率地分辨人才优劣,学历确实是一个有力法宝。考研名师张雪峰便在节目里谈到过此类情况,应该说在时下的大学里较为普遍。但如果这样的学历筛选进而演变到“查三代”、看“学历血统”的程度,就显然是人才观出了问题。

  必须承认,重视学历有一定道理。高考作为一项辐射面广更具普遍意义的公平公正的选拔性考试,已经在近40年的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第一学历的背后,反映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做事方法、思维逻辑等要素。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之时,为求迅速快捷,通过查证第一学历,迅速锁定招录对象,却有其合理成分。

  注意笔者上述的定语:高中阶段。言下之意是,一个人的能力如何,高中期间又能起多大作用呢?想必这方面并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而大器晚成的名师大家,却也不少。多少名校出生的学子,在大学里虚度光阴,最终一无所获,仅仅“啃食”着一次高考的老本。而那些在大学里发愤图强,进而“逆袭”升入名校读研读博的学子,显然是在以后发制人的积极姿态证明自身的价值。这两方面例子都不鲜见。据此,两类人才之间的优劣如何区分?仅以学历论,显然就有失偏颇。

  再具体到新闻中的案例,需要指出的是,银行的答复是没有半点说服力的。一则,招聘启事并未对第一学历进行要求,事后再来一个补充申明,就违背了起码的契约精神,有点耍流氓式的“最终解释权”的意味。二则,一个已经通过笔试、面试和考察的考生,却被告知在第一链条出了错,以结论来否定前提,就显得极为可笑了。考生为备考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该由谁支付?如果银行不给出合理的解释,简单一句工作人员失误,或许难以服众。

  事实上,“唯学历论”和“学历血统论”早就该被扔到爪哇岛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极度的客观与理性。人才在市场经济中也是随价值规律流动的商品与资源。人才重要与否,能力与贡献值大小,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学历顶多算是一个“包装”。在一个充分理性与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里,这样的“包装”只能算是一个点缀式要素,而非决定性要素。否则,这样的企业就是不理性的企业,这样的人才观也是不健康的人才观。

  市场经济是一个充分竞争且理性的经济模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赢得竞争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就需要彻底摒弃一些无谓的条条框框,真正探寻人才资源的内在价值。无论是“唯学历论”的第一印象,还是“查三代”的“学历血统论”,都违背了市场经济理性与客观的内在属性,应该从根本上予以纠正。给各个学历阶段的优秀人才以公平展示才华的舞台,既是市场经济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更是赢得发展、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