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胡同、炒豆胡同、奶子房、骚子营、四根旗杆、九棵树等等这些很有趣、很接地气儿,甚至还有些“怪”记录着发生在北京这座城中的点滴,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变迁的老地名儿面临者改还是不改的命运(11月24日 北京晨报)
单看一些老地名儿,一下就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好想循着这些老地名儿去解读一下北京这座城市,看看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此继续,解读她的历史和文化。
如此看来,老地名儿不改挺好。通过老地名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读懂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种文化,可以说老地名儿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追寻文化的一个线索,改掉老地名儿,相当于断掉了这个线索。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建等,一些儿老地名儿已经不能够体现人文地理现状,一些老地名儿只是徒有其名,而不能言其实。这在北京也是常见的,比如胡同,明明胡同已被拆,如今高楼林立,还挂着胡同的名字,多少有点违和的感觉。对于这样的老地名儿改掉也无妨,古人可以标记一个地名儿,书写一段历史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在笔者看来,改不改老地名儿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们对老地名儿背后的文化的取舍。而对老地名儿背后的文化取舍,笔者认为还是要看其对当下的我们的文化是否还有意义,是否可为我们继承,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成为涵养我们精神的源泉。因此,老地名儿的改与不改,要辩证的看,只要老地名儿能够体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将其保留和传承,而对于一些于历史文化均已无意义的老地名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修改,如此才是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创新的正确之途。
王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