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以前,林智双还是一个在微博上求关注的普通网友;但之后,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充满光环的“大道”:亦官,亦媒体人,有时又明确地以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干部等名义,现身各大场合,并秀出了多张与省级、厅级领导的合照。(11月20日澎湃网)
从普通人到某机关干部身份,其目的何在?是虚荣人作祟,还是想过一把当官瘾?无论是何居心,能够使这个“伪装者”一路绿灯,原因值得思考。
一、借媒体名义,虚张声势。林智双借机关干部假身份,频繁参加各类活动,并多次与领导合影,让人不免猜想,能与领导干部频繁同出同进者,身份怎能为假?各类大小活动、合影照片,在一定程度上给其“假身份”造了声势。
二、网络媒体的疏忽大意为其光环推波助澜。林智双撰写带有自己虚假干部身份的报道,向一些媒体平台供稿,部分媒体平台直接刊发,并未严格核实他的身份真伪。像中国网、中国交通在线、搜狐网等网站,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够在类似网站发稿的作者,不会让人产生怀疑。
三、社交网站的随意“包装”。QQ、微信等社交网站使用者多、使用普遍,头像、签名、朋友圈等只要不涉及敏感、违法词汇,均无严格要求。随意发布个人信息,真假让人难辨。
四、自身的“热情”感染。林智双热衷报道当地大小事件,曾带领乡镇群众反映诉求,下乡调研还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虽不是干部,行为处事却像个干部,老百姓对他的真实身份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对于林智双假冒身份做了什么、是否有人受到财产损失现在还不知晓,还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查清,及时向社会公开。若有危害国家、人民群众利益之嫌,必要严惩。同时还希望各级干部要提高政治警觉,减少与不明身份之人同台合影,以免上当受骗。各大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站需严格考核机制,尽快落实实名制使用,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文/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