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救命药”流入黑市成抢手货,谁之过?
2017-11-09 08: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人血白蛋白被称为“黄金救命药”,临床上经常使用,但患者却难以从医院买到药,于是有人瞅准这一情况,做起人血白蛋白的“黑市”生意。身为医院退休护士的孙琳与苏军军、林一品等人,非法购进人血白蛋白、狂犬疫苗等药品,再通过非正常渠道加价转手卖出,涉案价值累计达400余万元。(11月8日检察日报)

  人血白蛋白作为临床常用药,为何会流入黑市?有人认为,国家为保障群众利益,防止医药公司“漫天要价”,对该类药品实行限价,导致医药公司利润降低,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医院对人血白蛋白用药管理严格,患者用药有相应的审核限制,个别患者对人血白蛋白持有多多益善的心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买药。一些医药从业人员由此看到“商机”,将人血白蛋白通过黑市进行加价倒卖,大肆盈利。这两种说法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还是出现在管理机制出了问题。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瞅准了医院买药难、患者急用大量“救命药”的空子,许多原本的廉价救命药在医院里见不到,却在“黑市”上却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日前有媒体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对于“救命药”流入黑市成抢手货,虽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一些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如同“开了方子,没下药”,导致廉价救命药流入黑市的闹剧一再上演。

  两年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标、采购、使用等各方面都开出了“药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身为医院退休护士的孙琳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靠倒卖人血白蛋白这一“黄金救命药”,获利400多万元。这说明,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开出了“药方”,但企业、医院等都把这剂“良方”抛到了一边,没有真正吃药,还是让一些人有空子可钻,

  实事求是地讲,医院生产这些廉价救命药确实利润不大,生产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生产的量不是太大,而医院进这些药也没有什么利润,拿不到什么好处,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关系与药商和医院有关人员串通,通过把这些廉价救命药流入黑市,再转手获利的情况。

  要想使这些廉价救命药真的能发挥“救命”的作用,首先要对“廉价药”进行定点定量生产。药企生产“廉价药”肯定利润不高,要提高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通过增加国家补贴等,让药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有关部门通过对药企生产设备、技术、资金等各方面考察后,选择多家企业进行公开竞标后进行定点生产,使“救命药”在市场有足够的供应。其次,对于三级以上医院,实行政府调控,进行配额供应。有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些医院往年病人的诊治情况,给予一定的配额,并规定其有一定量的储备,从而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用药环境。另外,要建立“救命药”从生产、流通、库存到使用全过程有动态监测和分析的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系统。对生产的每一支“救命药”的去向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发现有流向“黑市”的要及时查处,一追到底。如果企业停止或者减少这些“廉价药”的生产,不仅要停止给予企业的补贴,而且要进行重罚。(胡建兵)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