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拿下的印度首条高速铁路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项目面临波折报价,报价近中国企业3倍。(2017年11月6日《凤凰财经》)
笔者还记得,在印度公布印度首条高铁中标商为日本企业时,网络中弥漫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的高铁企业这次在印度遭遇了“滑铁卢”(挫败),被日本占了先机;另一种则相反,认为中国最终没有中标实际上一件好事,因为中国更加看重了实惠,而不是所谓的大国“面子”。
现在看来,后者更加靠近正确一些。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铁路国际市场上都给人一种印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铁网,铁路乃至高铁技术今非昔比,世界领先,带着这种自信以不可阻挡之势拿下一个个订单,好像来者不拒一样。其实,这真的只是一种印象,中国铁路的决策层们还是保持着高度理智的。不慕虚名,求真务实,才能更具备竞争力。
就拿此次日本新干线在印度高铁项目遭遇波折报价来说,中方的放弃是一次极为理智的选择。
首先,印度在未通知中标方的情况下,直接将建设完成时间提早了整整一年。熟悉高铁工程的人应该知道,高铁工程是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何工期的修改都将带来极大的造价变更,此次日方遭遇的将近中方企业三倍报价的风波即是佐证。其次,高铁的运营管理十分严格,需要强力的国家执行力和齐全的基础设施,而这些条件在印度都亟待提高;最后,在出现越境对峙风波后,高铁作为一种可以置换资源的工具,在前期投入和后期成本的回收上能否像从前那样轻松,笔者不禁要画上一个问号。
总之,此番中国高铁没有在印度“亮相”,虽然让期盼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朋友们有些遗憾,但笔者认为,这件事折射出了一个道理:中国铁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更该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高度理性:就在十九大前,中印刚经历过边界对峙,此时中国高铁进入印度未必是好事。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铁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必将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王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