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大多数人的朋友圈被某外国语小学家委会候选人简历图片霸屏,这些令人震惊的简历让网友感叹“难怪我当不了家长”。并且,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晒出上海某小学班级群截图,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被列入候选人名单的家长,至少得是985高校毕业、担任公司要职,“高学历和高薪”是标配……家委会仿佛是成了“拼爹会”。(11月3日《新浪新闻》)
最近,关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热点新闻层出不穷,继班级群点赞拉票、晒家庭装修,后有家长被老师踢出群,这次事情演变得更加激烈,简直是活生生的一场“宫斗大戏”。据了解,学校家委会会员是家长代表们选出来的,每年竞选一次。选出的会员要向家长沟通班级学生情况,形成维护班集体的向上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对班级建设发挥建设性作用。
家委会建立最初目的是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能力较好、时间灵活是比较看重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意愿去帮助学校做这些事情。但是,如今演变成各个家长的简历PK大赛,家委会选举代表宛如公司CEO竞选,让我们不得不忧虑家委会是否会越走越偏,变成家长的“宫斗”之战。从上海某学校的家委会演变为“CEO竞选会”这一个例看来,一些学校教育的重点已经呈现从学生转移到了家长身上的征兆。虽然只是个例,但是急需引起教育事业的重视。
家委会的变味不”仅要引起对其本质的重视,还要关注这种“拼爹会”对于孩子的影响。小孩子稚嫩的心中多少都有好胜心,父母简历丰富的孩子会不会在同龄人中渐渐产生傲气,他们无忌的童言在无意中,很有可能会给那些父母没有进入家委会的孩子造成伤害。简而言之,家长之间的学历比较、家境攀比风气,虽然不是故意传达给孩子,但也会间接地侵入孩子的认知观念里面。
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尤其是对于这些未经世事的孩童,学校应该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并且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感受社交的魅力。如何将家委会和学校教育正确地结合利用,促进家校联系地更好发展,不仅需要校方正确把握这个度,家长群体也要端正自己的社交观念,重视到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而不是沉醉于自己的高学历、高能力,为一时之乐而忽视社会不良影响。
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