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有多家国学私塾学堂挂牌授课,首先要让学生花6年时间熟背30万字中外经典,先背《大学》《中庸》等经书,然后唐诗宋词,最后再背《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同时要熟背莎士比亚等英文名著。课程设置先难后易,不得不说,其教育理念、课堂设置均与义务教育反其道而行之。(11月2日广西新闻网)
花费学生6年时间,私塾教学先难后易,是否有“填鸭式”嫌疑?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形,对于事物的理解尚处在感知阶段,使用感性思维进行探索求知世界的大脑和心灵能否适应和跟上成年人尚难理解的逻辑思维思考的事物,真的是令人担忧。如果囫囵吞枣地生硬记下课堂所授知识,能否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并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尚未可知。当然,以学习经验而言,有悖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学习系统并不科学,提前学习国学典籍,生记硬背,实在是国学私塾在“填鸭”。
为什么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堂“国学填鸭式教学”事件发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文化软实力日趋强盛,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学者开始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国人向内挖掘,遇见未知的国学。于是,一批国学学者和国学大众品牌应运而生。他们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尤其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平民节目流入观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关注、崇尚国学文化。而青年人对国学的看重,也同时反映在了中小学生的学业任务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国学,知礼节。”就成为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而极端者,正如新闻中报道,有些家长甚至不顾一切,望文生义,急功近利地让孩子提早学习国学经典。各种国学“早教班” 、“兴趣班”、“学堂”、“私塾”应运而生,然而孩子并不能决定所知所学。
我们说,欲速则不达。国学虽好,“填鸭式教学”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刻的兴趣爱好,要以宽博的知识体系为前提,语数外、史地政、物理化…一样都不能少。对于现代的国际化教学相长平台来说,对世界的多重理解是前提,单一胃口的“填鸭”,只能教出刻板的学生,揠苗助长,事与愿违。(欧阳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