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要,在于治吏。因为吏可亡国。“治国必治吏,治国先治吏”。因为只有把官吏管理好了,官场风气正了,官员的表率作用才会增强,国家才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如论从严治吏,当思考碌碌无为者是否要“按期转正”予以重用?还应当思考干部选拔任用是否要论资排辈,允许“辈高”的无为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何杜绝干部无所作为、浑浑噩噩混日子?何不尝试全面推崇去庸才而用才干,让所有的干部都“能上能下”,让“混日子”的干部有所畏惧、如坐针毡。清朝时,雍正帝把守国法、无过错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听话顺从但平庸无为之辈;另一类是有才干、有主见但不免常有不同意见的人。在这两者之间,雍正的态度十分明确:“去庸人而用才干。”他坚持认为,为官者干不出成绩,不能有所作为,本身就是失职。他说,“庸碌安分、洁己沽名之人,驾驭虽然省力,恐误事。”所以,在他手下,平庸无为的人是难以混下去的。
没有成绩,就是失职。听起来似乎很苛刻,实则并非如此。今年,陕西旬阳县国土局7人领导班子集体“回炉锻造”的消息引发众人围观,领导班子“一锅回炉”看似荒诞,实则痛心,从中透露出干部不干事、不担当、不作为、玩内耗的无为状态,让人沉思。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为从严治吏树立了风向标,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如果干部能完全坚持好“20字”标准,做到思想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工作上勤政务实、敢于担当,作风上清正廉洁,那么实际工作中必然能出成绩,也必能有所为,必能赢得百姓认可,攒起百姓好评,这就是尽职。反之,则是失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开足了马力“,特别是改进竞争性选拔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树立实干导向,注重能力素质和一贯表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强调干部选拔任用要重才干,严格考察把关,真正把德才表现好、群众口碑好、工作有办法的干部选拔出来。
从严治吏,必须全面管理。韩非子主张“录用有才能的人,推崇忠于职守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显然,他很乐意从源头上解决干部问题,这就是任人唯贤。但事实是,源头问题并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好的,因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实在不多,加之,干部的裁量权宽泛,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更需要从严管理。从严治吏,就要全程治理,要从源头选好干部,选出有才干的干部,更要严格管理、全面监督、规范奖惩,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把干部放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强化干部的思想教育、日常考核、轮岗交流、综合分析,抱着“用缰绳和马鞭去驾驭烈马”的理念,让干部平时不“染病”、提拔不“带病”。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吏,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不断规范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社团等兼职,打出了整饬吏治的“组合拳”,净化了干部队伍。全面管理干部,不仅要提倡严格管理、制度管理,做到全程纪实、全面监管,用其所长、用其擅长,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坚持公道正派,从实际出发,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干部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工作有动力。同时,要提倡人性管理,做到政治上尊重干部、思想上关心干部、生活上照顾干部,让干部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通过把制度管理的硬与人性管理的软结合起来,把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他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一批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
作者:雷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