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钱报记者收到一位小学家长报料,说是心疼孩子的校长,为哄一年级学生进校上课,不惜临时“改”了校名。(澎湃新闻 9月20日)
就因为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认为他现在就读的学校不是原来的学校,因此每天一走到校门就哭,不肯进学校。校长发现后告诉他:“以后我们学校就叫XXX幼儿园,你可以在你的课本、作业本封面都写上XXX幼儿园”。如此,做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
但很多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每年开学季成千上万的小朋友告别幼儿园,走进小学校园,总有那么几个不适应新环境的小家伙,过一段时间自己适应了就好了。这位校长为哄一年级小男孩上学把小学改名“幼儿园”未免小题大做。
其实不然,学校教育本身当以人为本。这位校长的做法就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的完美诠释,说到底是对教育的尊重。小男孩之所以不愿意踏进新学校,主要是幼小衔接工作没做好。孩子本来习惯了原来的幼儿园,并对之存有很深的感情,升入小学后,这种情感突然被斩断,一时无法适应也是情理之中的。校长的做法是为孩子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搭建起延续这种情感的桥梁,给孩子在心理上设置了一个缓冲期。这是关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否的大事,怎能说是小题大做?
反观最近新闻爆出的有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跪拜父母的作秀式感恩教育,炒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但不管是教育形式还是后期收效,都被社会所诟病。这样的形式教育追求的轰动效益,折腾的是学生、家长,是对教育的极端不尊重,也暴露出学校在教育理念创新上的黔驴技穷。
创新理念、振兴教育,说难不难,在乎尊重,在乎用心而已。像更改校名的校长一样,从“简单事情”做起,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就好。(杨飞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