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10岁女童上大学,该不该被推崇
2017-09-13 09: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连续两年参加高考的10岁女孩张易文,近日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河南商丘某高校办理了入学手续。张易文今年4月参加了该校的单招考试,并被该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录取,为大学专科三年制。(中国青年网911) 

  张易文早在去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不过当年只考了172分,无缘大学。今年,她又一次参加考试,并如愿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其他低龄上大学者不同的是,张易文并没有接受过国家的义务教育,而是在其父亲开设的私塾学习,因此其“神童之路”更加特别。 

  同龄人都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张易文却走进了大学,“差距”之大让人瞠目结舌。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有“拔苗助长”之嫌;但更多的人则是带有羡慕的感叹,认为对于“神童”就应打破常规,“不接受义务教育”也未尝不可。 

  暂且不去评判张易文是“异于常人”的神童,还是被其父亲当作试验的“小白鼠”,因为她未来是否能够成长、成才、成功,尚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十岁女童上大学”这一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甚至无限推崇,值得我们反思。 

  自古以来,国人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受这些思想以及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推崇、惊羡“神童”。于是,一些父母违背国家法律、不顾教育规律,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孩子进行“实验”。一些孩子经过“实验”成为“神童”,看似知识增多了、上大学提前了,但是,有许多人成人后并不能适应社会,并没有获得成功。 

  单从上大学而言,评价“成龙成凤”不应以几岁入学为标准,而是看大学是否适合孩子、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反观曾招收若干“神童”的国内多所大学的少年班,也曾出现过学生不适应大学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以至于最终停办。目前依然招生的几所高校,其少年班并非以低龄为唯一评判标准,虽然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但依然要求学生有完整的基础教育过程——这其实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 

  万物发展皆有规律,教育亦然。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形式的“拔苗助长”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一生的、不可逆的,诸多的“伤仲永”的案例理应引起各方特别是家长的警醒。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身意愿,家长不能将自身意志进行强加。 

  教育规律需要各方的遵从,“十岁女孩上大学”背后折射的“违法问题”也值得教育管理部门深思。缘何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或者说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意?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反思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各类学校要加强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岁的张易文已经入学,我们不需要对她进行过多的指责,毕竟她仍然是年纪尚小的儿童。当然,无论是基于这一个案本身,还是普遍性适用原则,对“神童”试验的拔苗助长行为,我们都不应推崇,以至于要坚决否定,并由此形成统一的舆论导向和教育原则,避免让“伤仲永”的闹剧重演。 

  (沈林)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