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慰问岂是“公款旅游”遮羞布?
2017-08-11 08: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国胜借慰问贫困学生之机,带其家属等6人到湖南、广西等地公款旅游。赵国胜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退回应由个人支付的旅游费用。”(8月9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为高校校长,以“家访”的名义,到外地慰问贫困学子,千里之外送安慰本是对优秀传统教育形式的延续,理应令人敬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省管干部却是打着公务之名,行旅游之实,把公家的钱为私家买单,实实在在的“察其疾苦”完全异化成享乐主义的“公款旅游”。因此,这份慰问不仅变了味,还失去了慰问的真情实意 

  一直以来, “考察”、“学习”、“培训”、“参观”等一些堂而皇之的公款活动,都可以轻易成为公款旅游的“安全帽”。除此之外,那些“中国式”、“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表里不一的慰问也比比皆是,但类似于借贫困学子慰问之机,公款带家属游山玩水的行为确实少见。因为慰问贫困学子本应与他们多沟通交流,除了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扶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自强不息,走出阴霾,早日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是这种假公济私,打着慰问的幌子游山玩水的腐败。 

  其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加之“四风”的潮,公款吃喝、公款私用、公款旅游已“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为何公款旅游还是同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并未完全消失呢?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官”念不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尚存,认为“公家便宜,不占白不占”,所以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闯了纪律红灯。另一方面,还是严控公款旅游的制度体系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才会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 

  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源上杜绝公款旅游,就要铲除公款旅游滋生的土壤,隔断公款旅游来水的源头,让公款旅游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方面,要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牢固树立勤政廉政的执政理念,严格落实中央的各项规定,切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带头破除这种影响党内风气的“惯例”,认识到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的危害性另一方面,真正建立一个公开、透明、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尤其是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审核清楚每一次学习、考察,审核清楚每一个环节,做好公共资金管理,记好每一笔公款,使其经得起检验;又加大对权力的监管用好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对于这种公款慰问之举加大打击力度,落实责任承担制,对违法违纪人员严肃惩处,达到威慑警示的效果。(文/牟婷)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