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发表韩春雨撤稿声明后,昨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挂出韩春雨团队声明,其中提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中国江苏网2017年8月3日)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副教授,到“诺奖级”科学家,再到被质疑为“学术不端者”,自2016年5月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开始,一年多当中,韩春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风风雨雨。如今,主动撤下论文,接受第三方的调查验证,后续还将演绎怎样的情节,吃瓜群众肯定是无法知晓的。但,大家却对这一事件充满了期待,希望迎来一场搅动科研领域的风暴,希望迎来一场推动科研进步的及时雨。
很长时间以来,科研领域里就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论文抄袭、署名争议、篡改实验数据、买奖项买荣誉等等时有所闻,最为典型的就是《肿瘤生物学》杂志的集中撤稿事件,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大多都是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而“韩春雨事件”是又一件具有典型意义学术诚信案件,对它的调查处理对于今后的类似事件将有标本意义。
以往,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每每都是“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学术造假的风险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乎竞相效仿,成为业内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连不少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在毕业论文上如法炮制,一时风气氤氲。“韩春雨事件”中的主角,在发表了论文之后,赢得了一大堆的荣誉,以及河北省政府、学校的大笔资助。如果被认定有学术造假的行为,如何处理“不当得利”也令人关注。
认真查处“韩春雨事件”,意义其实还不止于以儆效尤。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能够引以为戒,深刻反思,检讨对于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唯学历论”、“唯职称论”、“唯论文”、“唯奖项”等等所裹挟的诸多弊端,清除笼罩在科研领域的雾霾,让科研回归风清气正。(胡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