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议而不办”缘于批评缺位
2017-07-21 17: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前不久,某领导在大会上作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时大声疾呼,要把多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提上议事日程。但侧耳细听,这些事情年初开会部署工作时就已提上议事日程了,议了大半年,还没议出结果,更不见落实。(720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些公职人员,仰领导鼻息办事、看领导脸色说话,让讲真话、敢批评的同志反成另类。他们对于领导的任何事情都一贯“听命”,没有不同意见,即便是有不同意见也讳莫如深。批评比赞扬难开口,批评也比赞扬难接受,这是人之常情,但正因为批评的稀缺,更凸显批评的价值。 

  某领导“议而不办”,像这样只提上议事日程,满足于坐而论道,议事却不办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并不鲜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缺少批评,领导台上说空话、虚话、套话,同级不好批评,下级不敢批评,你不说、我不说,久而久之,这种“不正常”就变成“正常”,“议而不办”也成了“惯例”。导致领导再次议论,也不会觉得不妥,更不会“脸红”,“唱高调”成了会议基调。 

  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政党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对于“议而不办”不仅是某领导形式主义作祟,也有监督者批评缺位的纵容。如果敢于、善于对“议而不办”当面指出、直接批评,让领导听到不同意见,让其“红红脸”,也许就会对“议而不办”多加思考,改进不足。 

  但是,某些领导偏偏拒绝肺腑之言和慷慨之词,偏爱“镁光粉”和“迷魂汤”。所以,身边就少有批评,然而,不少落马官员在忏悔时都不约而同提到,自己听不到不同意见,更少遇到直面的批评,因而愈发为所欲为,如此而来形成恶性循环。 

  归根结底,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领导干部转变“官本位”“一言堂”思想,真正做到主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察实况实情,听诤言谏语,包容异见与不同声音,涵养闻过则喜、洗耳恭听的风度,才能让其他干部敢于批评,让领导干部听到真正的意见,然后于批评意见中知不足、思不足、改不足。 (胡臣臣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