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项目招标成“私人订制”,一个商人搞定11名官员;采购一本练习簿“雁过拔毛”收5厘钱“好处费”,几十家出版机构在中小学教辅材推销中行贿,招标采购部门官员“前赴后继”受贿落马……(7月12日,中国网)
近年来,从“围标”“串标”到如今的“萝卜招标”,引人注目的招标腐败屡禁不止、前赴后继,工程项目领域招投标更是乱象丛生。比如,类似采购一本练习簿“雁过拔毛”收5厘钱“好处费”,虽然数额不大,但危害不小,不仅会造成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怨气,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有的人认为是一个商人围猎了11名官员,笔者不禁感叹,“官员落马”岂能怪“商人围猎”?
教育扶贫作为扶贫的一项重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严查扶贫雁过拔毛贪污挪用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公开招投标,原本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是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然而,江苏锡光科教设备公司业务经理成某,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招标采购过程中,通过向教育系统11名官员行贿,提前“做手脚”,使公开招标变成了“私人订制”。
笔者认为,江苏锡光科教设备公司业务经理成某行贿案为教育招标敲响警钟,教育扶贫的“奶酪”已经被一些“老鼠”盯上了。仔细分析原因,涉案者无外乎是侥幸心理作祟或者对党纪法规认识不清,存在“别人能捞,我也能捞”“别人做得,我也做得”“我帮你办事,你给我报酬”等错误的思想。甚者一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天高皇帝远”“作案的多,捉到的少,所以捞了也白捞,不捞白不捞,不捞就是吃亏”。如此,一些干部便肆意权钱交易,使一些公共服务资金沦为“唐僧肉”。
其实,在那些有想法获得非法利益的干部看来,替人办事就该收人好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此,在各种利益的围攻之下,难以招架,投降就范,“前赴后继”就成为可能。当然,也有人本来就有着利用手中权利谋一己之利的想法,在利益面前早已是垂涎三尺,只要有机会,就会伸出腐败之手。笔者认为,整治“雁过拔毛”要在“常态化监管”下功夫。首先,要筑牢思想的“防线”,引导其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其次,要擦亮监督的“眼睛”,使招投标行为在阳光下进行。最后,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让企图“钻空子”的单位和个人无缝可钻。唯有如此,才能让招投标走出腐败“高发区”,教育招标采购腐败才会得到真正遏制。(作者:梁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