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来了再给你们开门。”7月7日下午,一名4岁男童被锁在家中并爬上阳台,路人连忙报警。10日下午,陕西省汉中市消防支队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消防人员到达之后就赶快让小孩进去以免发生意外。在开锁人员开门时,男孩警觉性很高,一边哭一边拒绝给消防人员开门,称只有妈妈来才能给他们开门。(7月11日《澎湃新闻》)
面对上门救援的消防员,这名小孩依然保持着警惕,拒绝开门,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也暴露出家长在教育时存在的矫枉过正。
没错,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这是很多人小时候就接受的教育,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告诫,这种教育甚至融入到一些儿歌中:“小朋友乖乖,快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这样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防护意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教育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社会冷漠,伤害着社会诚信。不管是不给陌生人开门还是不和陌生人说话,都是一种消极的社交防护。没错,一些陌生人不怀好意,蓄意搭讪,如果没有防备,很容易给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但是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每个人都充满防备的心理,将每个陌生人都视为心怀叵测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交心态,更会加剧社会冷漠。因此,拒绝给陌生人开门实际上是一种过犹不及,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这个小孩就是这样,对陌生人充满警惕,甚至面对消防人员也拒绝开门,这种行为与家长的教育不无关系,一些家长在提醒孩子防备陌生人的同时,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分辨陌生人的身份和意图,而是引导孩子对陌生人一律地排斥、拒绝和防备,这就导致了孩子将每个人都视为坏人,出现了拒绝给消防人员开门的结果。幸亏消防人员带来了开锁人员,打开了房门,不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可见,一味地灌输孩子提防陌生人并不靠谱,也不科学,更不公平,是家长习惯性怀疑心理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误导。与其如此人人自危,不如传授给孩子一些识别陌生人的常识,引导孩子察言观色,有针对性地对待陌生人,对一些善良的陌生人报以微笑,热情和友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增进社会温情,也能减少冷漠,避免“误伤”一些好心的陌生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加区别的防备,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习惯性质疑习惯,导致其长大后,对每个人都充满怀疑,甚至充满敌意,那样就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交心理,也不利于社会诚信建设。
孩子拒绝给消防人员开门,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实际上却暴露出一种教育误区,家长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没错,也是天下父母心,无可厚非,但是对于陌生人却不能一概拒绝和排斥,相反,家长应该树立正确和健康的社交心态,教育和引导孩子在与陌生人接触时保持基本的尊重、热情和友善,科学对待,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朱雀丹心